依得生活本源 引来教学活水

作者: 李辉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特别强调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情境性”位列“三性”之首。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情境性”教学应通过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真实生活情境融入整本书阅读,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应用。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阶、视野得到拓展,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生活真实;情境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整本书阅读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学习任务群之一,要让学生喜欢读、读进去,设计真实恰当的学习情境是必要途径。学习情境从呈现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和虚拟情境。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所涉及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探索创设学习情境的有效路径。

一、捕捉生活真实,创设实体情境

所谓捕捉生活真实、创设实体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留意捕捉生活中经常或必然出现的真实场景、事件、特殊时间节点等,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在实体情境中能够直观感受,快速入“境”。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笔者设置如下学习情境:

学校推出校园读书节聊书会活动,旨在打造书香校园,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让浓浓的书香洋溢校园的每个角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活动需要招募“活动策划员”和“名著领读员”。策划员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活动策划案,包括活动的目的、口号、时间、地点、组委会成员、参与人员、大会流程、报名事项等。领读员要结合名著内容及自己的思考感悟,把喜欢的名著推荐给大家。

世界读书日是每年都会出现的时间节点,利用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不仅遵循了依标教学的原则,而且情境设置关注生活实际,可操作性强。当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时,其好奇心和探究欲就会被激发,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整本书阅读和学习中来。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廊坊六中都会举行“聊书会”活动。教师指定一些篇目,比如七年级下册的《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岩》,八年级下册的《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九年级下册的《简爱》《儒林外史》《格列佛游记》作为必读书目,让学生自主策划聊书会活动。学生在聊书会上模拟“朗读者”,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推荐、自主品评。通过“聊书会”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主题、人物和情节,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还能锻炼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事实证明,利用适当契机组织面向特定任务的活动是创设实体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还原生活真实,创设模拟情境

“还原生活真实,创设模拟情境”是指此情境学生虽未亲身实践,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学生有相关生活经验,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方式还原生活真实,在模拟情境中收获理想的学习体验。例如,课题组进行《简·爱》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设计如下情境:

罗切斯特和简·爱邀请你为婚礼的总策划,当你收到《新婚邀请函》,作为策划者和见证人,在婚礼现场,你该如何完成新人交给你的如下任务呢?

任务一:合理安排婚礼女方和男方两个区域的座位,并提供一份简单的规划图。

任务二:婚礼现场,用简洁的语言向来宾讲述简爱夫妇相识、相爱、分离、重聚的过程。

任务三:设计亲友代表送祝福的环节。

任务四:新郎解读日记策划。新娘简·爱不善言辞(书中关于简·爱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她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都写在了日记中,在婚前将她的日记送给了罗切斯特,作为二人之间深厚感情的见证。新郎在婚礼上通过朋友的帮助,想对日记本中的内容进行解读,以回应对简·爱的承诺。面对这个要求,你该如何策划?

任务五:为新人送祝福。作为婚礼策划人,你要为现场的一对新人送去祝福,一句话/一副对联/一个排比句/一首诗/一首歌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展示呢?

婚礼是常见的生活情境,学生都有观礼的经历。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链接起来,完成婚礼策划的任务。在完成系列情境任务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认识与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上述情境设计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问题,建构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驱动学生探究、思考,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三、尊重生活真实,创设虚拟情境

“尊重生活真实,创设虚拟情境”是指尊重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或真实挑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造虚拟情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例如,进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笔者遇到了学生普遍阅读兴趣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作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班只有8人喜欢阅读这本书,47人表示不喜欢。笔者将学生阐述的理由总结如下:

1.喜欢的理由:真实,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真实情况。

2.不喜欢的理由:书名缺乏吸引力;人物多、思路乱;语言缺少艺术加工,枯燥乏味;叙述不够生动;看不懂那段历史,难以理解。

向全班公布调查结果后,笔者进行了情感再激发:“《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纪实作品不像我们之前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有曲折跌宕的情节或华丽隽永的语言或者丰富神奇的想象,这部作品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认识这部经典纪实作品的魅力和价值?让我们一起讨论和探究,希望通过共同学习,我们都有全新的启发和收获。”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交流中,笔者让学生以一个“感动者”的身份在虚拟的朋友圈留言,采用“我觉得书中的……内容既真实又震撼了我”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得整本书阅读从“不感动”始,到“被震撼”终,学生完成了一次妙不可言的阅读之旅。

上述情境设计落实了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指导原则,用虚拟情境引出学生真实感受,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引得学生入“境”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叠加生活真实,创设复合情境

调查发现,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情境设计大多比较单一,通常为一个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不符合阅读规律。笔者认为,任何作品阅读的角度都是多向的,所以教学情境的设计也应是多样的。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艾青诗选》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在不同教学阶段设计不同的情境,几个情境相关连却又彼此独立,互相配合完成阅读任务。

(一)虚拟生活情境带入真实任务

根据教材设计的专题探究任务。设置符合生活真实的虚拟情境,带入真实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如:

2026年是中国现代诗人艾青逝世30周年。艾青是浙江金华人,金华电视台想要录制一部纪录片,节目组向社会征稿,题目为《走近诗人艾青》。从诗集中常见意象、情感表达和创作特色下笔,你将如何组织文字来介绍整部著作?又将如何评论这位为祖国和人民燃烧的诗人?

上述教学情境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训练学生围绕特定中心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艾青诗选》中的具体作品。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期间自然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思想产生影响,产生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二)实体生活情境提升思维水平

学生在上述教学情境中,通过完成特定学习任务,对诗歌的认识逐步加深。在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复盘后笔者又设计了新的情境:

召开一次演讲大会,要求学生以学长身份,向刚步入初中的学弟学妹介绍自己的读诗方法和阅读感悟。

这种多个情境叠加的教学方式,会产生多层次的教学效果。随着不同教学情境的转变,学生也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面对不同的阅读任务,学生需要调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多种思维方式,创造出不同思维成果,在“一山放过一山拦”的挑战中,学生的阅读热情、表达热情被大大激发,听、说、读、写、思各个层面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

上述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初步成果。总的经验就是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情境设计要以适时、合理、科学为前提,力求使整个过程阅读任务化、有序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思维得到进阶、视野得到拓展,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句里江山随指顾,眼前水木湛清华。学生在教师为之创设的各种语文学习情境中不断积累、探索,既是文化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文化自信程度、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水平、审美创造意识不断提升的综合体现。这应当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和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志清,王丽,王琛,等.核心素养学科教学专题培训系列·初中语文[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初中名著阅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为2207021】

作者简介:李辉(1977— ),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98年毕业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工作于廊坊市第六中学,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长期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兼任班主任工作,是河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廊坊市初中语文名师李辉工作室主持人、廊坊市中小学语文学科名师、廊坊市科研型教师、廊坊市“四有”好教师、廊坊师范学院教师职业能力导师、河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撰写并发表多篇论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