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漫课堂思维特性例谈
作者: 刘书平 黄奕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明确了当前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强调“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朱智贤、林崇德在其著作《思维发展心理学》中指出,教育是作用于思维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意味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而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表达与交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童漫作文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习作教学,童漫的“童”,是童心、童趣、童言;“漫”,意指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从童漫作文到童漫教学法,童漫课堂始终强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在“新课标”背景下,童漫课堂通过“设置真实情境—唤醒生活经验—诱发认知冲突—故事情节突转—创生图文语篇”的教学步骤,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激活学生思维状态,使学生的作文训练有深度、有梯度、有效度。
一、思维的可见性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仍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童漫课堂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具象为可感的故事图像、可见的表达支架、可视的思维导图。
1.故事图像生动可感
童漫课堂以图导思,教师精选富有教育价值的儿童漫画,使之成为教学的载体。教师要让学生积极进入角色,敞开心扉、尽情表达。童漫教学法强调将学生引入漫画情境,通过链接生活、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与漫画人物产生共鸣。如教学童漫作文《急吼吼》时,教师选取绰号为“急吼吼”的小朋友早上起床的漫画(图1),进行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不同于常规的看图写话训练,教师没有使用“图上有谁?在做什么?怎么做的?”等让学生成为漫画素材“局外人”的引导语,而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从自己的起床时刻说起,让学生向“急吼吼”打声招呼,再观察、想象小狗、小猫、小闹钟是如何“喊”主人公起床的。早上起床是学生每天要做的事情,这一内容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2.表达支架清晰可见
支架是推进学生思维从已有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过渡的工具。童漫课堂鼓励教师搭建表达支架,引导学生连贯表达,从说到写,流畅行文。如教学童漫作文《猫和老鼠》时,教师注意到一年级学生在词汇量和语言范式的积累上非常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小老鼠的不同动作后,教师提供了“深夜,餐桌变成了小老鼠的乐园,他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的语言支架,让学生学会完整表达。学生读图后不但想说,而且会说,获得了自我表达的成就感。
3.思维导图清晰可视
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和延展思维的工具。童漫课堂通过搭建思维框架,帮助学生厘清写作思路,梳理写作的结构、内容,有效发挥思维导图的可视化作用,使学生的写作过程更顺畅。如教学《我想对您说》时,教师依次出示连环画,展现爸爸的手机迷形象,让学生边看漫画边猜想具体的故事情节,通过与漫画中孩子的共情,产生劝手机迷爸爸放下手机的表达需求。教师顺势而导,提供以“亮观点—说理由—谈感受”为主线的写作支架(图2),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二、思维的完整性
科学研究表明,思维是创作活动的前提,当然,它也是学生掌握习作技能的关键。童漫课堂是循序渐进的课堂,它关注学生能力提升的全过程,将漫画生活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童漫课堂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童漫课堂创新课程结构,通过“生活再现、走进漫画、落笔成文、欣赏点评、完善习作”的五步教学法及“40分钟内完成‘说—写—赏—评—改’的流程要求”,极大地提高了习作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课堂参与者。教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教师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活动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你听过哪些外号”导入,巧妙地将“要我说”变为“我想说”。活动二,赏析漫画《话“绰号”》(图3),通过赏析漫画人物的四个绰号,发现能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活动三,从漫画回到教材,从雅号联想到身边人的特点,使用“看到‘(教材中提供的某个雅号)’,我就想起了 ,因为 ”的语言支架展开交流。活动四,鼓励学生选择或自创雅号赞美身边的人,并说明送给他这个雅号的理由或事例。学生有了具体的写作对象和明确的写作动机,课堂习作水到渠成。活动五,学生围绕星级评价表进行课堂习作的共赏互评,了解自己的习作水平。
童漫作文教学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读图猜想——链接已有经验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说到写——链接语言与思维,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赏评交流——链接审美与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反思能力;挖掘漫画寓意——链接思维与认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多种链接打通思维路径,各项能力相互促进,进一步活跃思维。
三、思维的创新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习作既是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产物。“新课标”提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童漫作文教学顺应了“新课标”要求,抓住了思维训练的“牛鼻子”,在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推陈出新,追求语用最大化。倪文锦教授认为,童漫作文的成功,恰恰是利用了小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让他们凭借童漫的直观形象,通过想象与联想开展自由的思维活动。笔者以习作《“漫画”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童漫课堂思维训练的创新性。
1.利用导入支架,培养关联性思维
课堂伊始,笔者出示授课“外援团”——漫画(图4),引导学生理解漫画夸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画”到“话”,为学生搭建思维训练的桥梁。笔者鼓励学生比对漫画中的老师与现实中的老师的异同,为接下来的童漫写作做好铺垫。
2.借助导图路径,激活发散性思维
在引导学生发现人物特点时,笔者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图5),从不同角度概括人物特点,避免了思维的局限性,使学生可以快速在脑海中检索并建构出具备“漫画”特质的老师形象,从而明确行文重点,为接下来的习作奠定基础。
3.巧用表达媒介,提升思维的连贯性
童漫作文以单格漫画或多格漫画为媒介,借助儿童漫画夸张、幽默、诙谐、讽刺等特征,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习作《“漫画”老师》时,笔者运用以下四格漫画(图6),描述了温馨学校艾老师与学生“玲玲”之间的故事,在学生能顺利表达三幅漫画描绘的内容后,笔者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后续情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推测情节的发展走向、补白漫画中未描述的内容、关注情节之间的联系,能有效提升思维的连贯性,使表达更加完善。
4.利用评价杠杆,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习作学习的成效如何,往往难以检测。童漫作文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写。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习作的具体要求设置评价内容,并以此检测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根据《“漫画”老师》的习作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星级评价表(表1),关注学生的习作在突出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星级评价表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习作与评价标准之间的距离,明确自己的提升路径。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星级评价表,更系统地了解学生的习作表现,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习作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思维的发展性
黄伟教授认为,童漫作文教学选用的多格漫画,既有起承转合的情节,也有似断似连、情节突转的留白,这些地方都是培养学生合理想象、连续想象、奇妙想象的极佳阶梯和桥梁。随着漫画故事情节的推进,学生的思维也在同步发展,从固有水平向新的水平迈进。笔者以特级教师宋运来执教的《拾金不昧》课堂教学片段为例。
师:大家看这幅四格漫画(图7),它讲述了一个有关灰太狼的新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生:灰太狼。
师:如果请你编写这个故事,给谁看最合适?
生:灰太狼。
生:喜羊羊。
生:给丢钱的人看。
师:读者众多,你们觉得谁最适合看?
生:适合灰太狼的儿子小灰灰看。
师:为什么给小灰灰看呢?
生:让他受到教育。
生:也适合给灰太狼的老婆红太狼看。
师:为什么?
生:让红太狼知道挣钱不容易,以后就不用平底锅打他了。
生:还可以给像灰太狼一样把捡来的东西占为己有的人看。
在教学过程中,宋老师以“如果请你编写这个故事,给谁看最合适?”这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不同回答的涌现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外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迈进,使故事的立意更加高远。
课内学方法,课外谋发展。童漫课堂以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以深入扎实的思维训练为核心,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破解学生的习作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