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理性设计,让学生成为“反思型”学习者
作者: 何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针对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在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运用方面指出,学生要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因此,教师要注重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借助活动让学生形成语感,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依据“新课标”精神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终将所学知识拓展、迁移,并运用在解决真实的问题中。语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以“阅读”“交流”“表达”三类为主。有的教师沉迷于学生的“让人惊讶的言语”和“与众不同的学习结果”,其实,此时教师要去审视的是:这样的学习结果,是属于优等生,还是属于集体?这样的学习结果,是如何获得的?是个人的顿悟,还是经由学习逐渐获得的?
显而易见,优质的教学设计应面向集体,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学习实践中渐入佳境,让理解逐步加深,直至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上好一堂阅读课》一书,介绍了在阅读学习中“渐进理解的阶段”。理解有很多不同的阶段、层次,不同阶段的理解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让理解渐进提升。这样的提升不是按部就班的,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理解内容、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基于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界定,对应着不同的教学语言。 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解释“渐进理解的阶段”。
第一阶段:回答字面意义上的问题
回答字面意义上的问题是理解的初级阶段。毋庸置疑,字面意义上的理解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变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个部分,分解并逐一说出“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可以提供基本的表达模板:什么变成了什么。让学生分析、拆解文中信息,借助话术进行表述。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文字的表面意义。
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在阅读中快速找出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理解了文本。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的学习活动很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第二阶段:复述
复述包括即时性复述和回忆性复述。复述是学习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比回答字面意义上的问题更为复杂,但能够复述文本也不等于理解了文本。
例如,教师要在学生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复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我眼中的世界”进行讨论:如今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和盘古的身体又有什么样的关联?本次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提取信息分解的基础上,系统、连贯地表述,其间还可以叠加个人的感受、印象,从而加深对语意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入思考所读内容
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始于深入思考所读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运用背景知识、提问、推断、构建感官图像、筛选重要信息、整合信息策略,初步理解所读内容。这些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统整全文的问题。例如:你认为神话故事到底神奇在哪里?你认为盘古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运用策略,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做好整合、推断、分析,并综合思考问题。阅读学习层级的推进,意在让学生从最开始的初级学习者逐步成长为策略型学习者。
第四阶段:获取知识
当学习者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所读内容时,他们便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教授内容的同时教授阅读策略,意味着“策略正在帮助学生领会所学内容,而这些策略在使用中也被赋予了意义和目的”。
例如,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文化?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继承与发扬哪些精神?哪些是值得我们传承的?至此,学生在文字阅读学习中获取的信息,已经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完成了一次从信息获取到认知升级的过程。
第五阶段:学以致用
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并养成运用策略的习惯后,便会一改以往被动接受的心态,以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来学习。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体会思考的力量,从而愈加珍视所学内容,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继续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中。知识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从而更好地行动。
这也就意味着课后,学生依然能够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中获得启发,并在生活细节中去感受不同的文化现象、文化品质,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还可能体会到,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具有盘古精神的人,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至此,学生再次升级,成为反思型学习者——能够有策略地进行思考,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灵活运用策略。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能够及时监控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程。
教师应注重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师要依托理性设计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逐步提升,成为“反思型”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