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信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之关键
作者: 汪智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其中,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拥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思维能力就包含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信任是关键所在。
一、教师信任,就会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适宜、教学内容适当,教学实施才会从容有效。事实上,不少语文教师总是贪多求全,不善于基于合适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大胆的取舍,而导致教学内容繁杂。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为了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而“争分夺秒”,以至于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只是一带而过,难以实现学习的深入浅出,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得到训练、创新能力无法得以培养。
在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时,有的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谁能提出问题”后,全班学生不假思索地抢答——精卫是谁?精卫是怎样填海的?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学生提出这三个问题之后,再也没有人提出新问题。试想,这样的问题有思维含量吗?学生无须任何思考都能脱口而出的问题,就是“假问题”,即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的提出,看似教学过程在推进,其实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都没有引发,谈何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同样是《精卫填海》一课的教学,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后,故作茫然地质疑:精卫到底是什么?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具体的依据?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具体依据进行分析。有的学生说,精卫是炎帝的女儿;有的学生说,精卫是女娃。教师微笑着说,请你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于是,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果然,一个学生说,我猜她应该是一只鸟。因为文中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从这个“衔”字,我猜她应该是一只鸟。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测。但是,猜测毕竟是猜测。教师继续启发:再看看哪些地方可以佐证自己的猜测。一个学生说,我根据插图上的这只美丽的鸟猜测,精卫极有可能就是一只鸟。又一个学生说,我根据注释①的文字内容确定精卫就是一只鸟。教师在此基础上说,请继续借助短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思考:这又是一只怎样的鸟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文、思考、猜测的时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由猜测到肯定,再到引发新的疑问,进而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急,就会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质疑、猜测;学生不急,才能静下心来,积极思考、探究。
二、教师信任,就会给足学生表达的机会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在课堂上,往往教师的精彩讲解与分析取代了学生的真实学习。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表达自己思考见解的机会,而这种表达机会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就会放手,就会放权,就会换位思考,就会让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得到充分解放。其中,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进行充分表达。
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一课时,有的教师抓住课文末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课件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思考:乡下人家的风景很独特、很迷人,那么,独特在哪里?迷人在哪里?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于学生而言,思维很难得到拓展,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奔着“答案”去的。笔者在进行教学时,也选择了将课文末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不同的是,笔者把思考、表达的机会和时间给了学生,笔者只是扮演着组织者、点拨者、启发者的角色。为了把思考、表达的机会和时间还给学生,在学生读完句子后,笔者提出了自己也想读一读的想法。然而,在读的过程中,笔者故意将“迷人”一词漏读,学生立即指出笔者这一疏漏。此时,笔者故作迟疑地说:“少了‘迷人’一词,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吧!”未想,遭到了学生的反对。于是,笔者顺势追问:“谁说不行,请说说具体理由。”一学生说:“不行,因为‘迷人’是说景色非常美丽,表达了一种令人陶醉的感觉。”又一学生说:“不行,‘迷人’强调了美的程度深。”笔者充分肯定并小结:“确实是少不得。‘迷人’可是把乡下人家美的程度写了出来。乡下人家不仅美得独特,还美得迷人,二者缺一不可。同学们,刚才我如果把‘独特’一词读漏,你们觉得行不行?如果觉得不行的,请说说理由。”一学生说:“不行。‘独特’指的是独有的、特别的。”另一学生说:“不行。‘独特’说明这里的景色与众不同。”笔者接过话茬:“也就是说,乡下人家有,其他地方是没有的;乡下人家有,镇上人家是没有的;乡下人家有,城里人家是没有的。难怪,作者在文末写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教学中,笔者运用“故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表达,且一再提醒学生理由越充分越好。笔者敢于在学生面前出错,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
三、教师信任,就会给足学生学习的自由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安心、自由地学习,有助于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深受教师信任,会更主动学习、更积极思考,创新思维能得到更好的训练,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更好培养。
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精卫在填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显然比直接引导学生思考“精卫是怎样填海的”更高明,更有思维含量,更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这是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精卫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适当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出示支架:在狂风呼啸的日子里,精卫 ;在 的日子里,精卫 。学生纷纷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进行大胆想象与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想象着各种困难,又想象着克服困难的情景。教师再次启发:你觉得精卫是一只怎样的鸟?此刻,学生的思考、理解、表达定是从心底发出的,绝非空话、套话,也不再是贴标签式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与提升。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就要充分借助语文课堂这个宝贵的阵地去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内容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应承担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