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应学习逻辑 制定学习主题
作者: 朱红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培养核心素养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应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导向。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学科知识的简单陈述,而应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逻辑,精心组织课程内容,以推动教与学的变革。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认知逻辑,而数学学科内部存在强关联的知识逻辑。因此,在设计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教师应把握这两条逻辑链,兼顾其他学科的知识脉络,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跨学科结构化统整,从而制定出科学且恰当的学习主题,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深入剖析学习逻辑
当学习活动与知识的自然演进、深度拓展需求相符合,并紧密贴合学生的认知特性与水平时,学习动力将会如泉涌般迸发,形成一条清晰而明确的“了解—内化—外化—反思”学习路径。在这条路径的引领下,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升以及素养的培育上均会有显著的进步。这一成效的取得离不开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对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与对学生认知逻辑的精准把握。教师应深入分析、细致琢磨,以确保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与学生的学习逻辑紧密契合。
探讨遵循学生的学习逻辑,首先要探讨的便是知识逻辑。知识逻辑由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结构决定,涵盖了知识从生成、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为例,其知识逻辑体现在学生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跨越,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数对来表示确定的位置。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学会用直线上的点来描述数的顺序,即确定“一维空间”位置。而本课则是在“二维空间”内,通过数对来确定位置。这些知识不仅为第三学段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在本课内呈现出从建立“行”“列”概念,到约定规则,再到理解数对含义,直至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逻辑链条。通过对学科知识逻辑的深入剖析,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借助学习主题来呈现学习内容。
其次,教师教学时也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逻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与认知水平,只有精准把握这些规律,才能确保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在“确定位置”这一课中,中年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初级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由直观逐步迈向抽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一维”思考方式出发,拾级而上,逐步理解并掌握“二维”思考方式,并对“三维”思考方式有所感受,从而更好地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沿着学生认知逻辑的脉络,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精心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由直观逐步走向抽象,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二、逻辑引领主题定制
在学习逻辑的引领下,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与活动不再是孤立知识的铺陈,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基于客观规律的逻辑体系。这一体系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严谨有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逻辑性,更精准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了他们全面而深入的知识掌握与素养提升。
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教师应将各学科的核心知识进行深度融合,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主题。以“确定位置”教学为例,教师巧妙地将数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先创设了“小华要在母亲节为悉心操劳的妈妈选购人参”的学习情境,并设置了“选购哪种人参适合妈妈?”等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让学生了解可以用一个数来描述物品的位置,这是学生原有的“一维”思考方式。接着,教师借助情境对中医药文化做简单介绍,告诉学生有一张药方对预防“新冠”有一定作用,引导学生在中药柜里按药方取出标注的几味中药,从而引发学生寻找确定中药所在位置的学习需求,自然引入“二维”思考方式。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学生理解了“行”和“列”的意义,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还能利用数对的知识配制“防‘新冠’中药包”。在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与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度融合,设计出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主题,遵循了学生的学习逻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同时,也渗透了中医药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教师并未止步,而是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学习主题。教师通过将中药柜的药名变换为班级同学的名字,利用班级的座位图、点阵图等,将问题由具体逐步转化为抽象,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能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思考,让学生利用方格纸将平面图上的点位用数对表示,为后续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做了铺垫。同时,班级所在的位置是立体的,也为学生的思维从“二维”走向“三维”提供了可能。教师将视野拓宽至地理知识——经纬度并提问:能不能将班级、学校的位置用数对的知识表示出来?能不能将苏州的位置在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上表示出来?从而引出经纬度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完整、更丰富地理解“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点,还能在旧知与新知的冲突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当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逻辑时,便能制定出既紧密贴合数学学科知识结构,又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跨学科学习主题。这些学习主题不仅与学科知识体系相契合,更深深植根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之中,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激发教学模式的革新与教学要素的重组,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得以扎实构建与不断深化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