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观察视角,别样的精彩课堂

作者: 刘守全 黄平英

全新的观察视角,别样的精彩课堂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三条路径来实施。首先是“数学视角”,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用数学眼光对现实世界中的数学要素(数量关系、空间形态)等进行分析思考;其次是“数学思维”,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归纳、推理、类比等数学思维活动构建知识体系;最后是“数学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严谨、科学的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形成数学建模,并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在“面与周长”教学中,吴正宪老师以全新的数学视角,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指认、归纳总结,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面”和“周长”的概念。学生通过操作、体验,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概念。

【片段一】全新的观察视角——抓住重点,把握起点

上课伊始,吴正宪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了以下三张图片(如图1)。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图形上都有平平的面。

生:我还看到了它们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不仅看到了面,还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不同的形状,如果我们单独看正方形,你们一眼看到了它的什么呢?

生:我一眼就看到了正方形是平平的面。

师:除了看到了面,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看见了四条边。

生:我还看到了正方形有四个直角。

生:我看到了正方形有四个顶点。

(教师板书面、边、角、点)

【赏析】吴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外在特征及数学属性,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营造出了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吴老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图形,精准把握了学生对这三个图形的认知起点,有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这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在教学中,吴老师耐心等待,静待花开,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探究“面、边、角、点”等几何元素,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几何图形的数学属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片段二】因势利导,感知“面”“周”的含义

1.摸一摸,初步感知“面”与“周”的含义

师:刚才有同学摸到正方形的四条边,你能按照顺序指一指这四条边吗?

生:我从这里开始,一条边、两条边……这样也摸到四条边。

(学生边说边用手描了一周的边线)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个同学在指“边”的时候,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刚好指了“一圈”。

师:这个“一圈”在数学上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周”。那么一个图形一圈的边线就叫作“一周”。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如数学书、课桌、纸片、橡皮、文具盒等,再找一找这些物体表面上的“一周”和“面”,最后再用手摸一摸)

师:大家伸出手掌摸到的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指整个图形的面),而用一个手指触摸的这一圈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一周。

(板书面与周)

【赏析】吴老师借助正方形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触摸等方式,感受物体和图形的“周”与“面”,既锻炼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吴老师让学生做动作(伸手掌、用手指触摸),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数学概念,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打开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新视角。

2.比一比,初步辨别“面”与“周”的区别

师:刚才图形的周和面大家都摸了,是不是周和面都是一样的呢?

生:不一样。

师:哪儿不一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生:面就是表面,周就是旁边。

生:周就是边界,面在里边。

生:周是图形一圈的边界。

生:我认为周包围着面。

师:周包围着面,你们懂他的意思吗?

生:周包围着面,面最外边封闭的一圈是周。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摸“面”、指“周”,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面是平平的一大片。

生:周好像是细细的一条线。

生:面是平的,周是弯弯的一圈。

师:面就是面,周就是周,它们之间没有联系。同意吗?

生:不同意!周在面的身上,周给面包上了。

生:那说明没面就没有周,没周也就没有面。

生:周和面不能分开,它们是相互的,是一对好朋友。

师:就如你们所说,它们是不一样的。面是平的,周是一条细细的线首尾连接围拢在一起的,面是面,周是周。可是,大家又发现面在周的里面,周在面的外面,它们像一对亲密的好朋友。说明面与周既可分得清清楚楚,又联系紧密。

【赏析】针对学生缺乏对“面”和“周”概念的认识,吴老师不回避问题,而是采取了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凭借“触摸”和“指边”等动作,直接感受、体验“面”与“周”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她通过“比”“摸”“指”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多次深入感受“面”与“周”的意义、区别与联系,这环环相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获得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片段三】剥离与度量:深度探索周长的本质

1.剥离边线,获得“一周”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的正方形(如图2)。

师:这一周是几条边围成的?

生:4条边。

(教师把剥下来“一周”的边线贴在黑板上)

师:这“一周”本来我们是不容易看到的,但是这条细细的边线就这样被我们一点一点地剥下来了。这条线段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什么呢?

生:“一周”。

(被剥下来表示正方形“一周”的边线出现在黑板上,如图3所示)

2.测量边线,获得“周长”

师:这是一块正方形的小手绢,如果想在手绢的一周缝上一条彩色的花边。你们要知道哪些信息?

生:手绢“一周”有多长。

师:要想知道“一周”有多长,有什么办法?

生:得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将测量的数据78厘米记录在黑板上)

师:这78厘米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条线段长78厘米。

师:这可不是一条随便的线段,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剥下来的?这78厘米又表示什么呢?

生:这是从正方形的“一周”剥下来的,78厘米是正方形“一周”的长度。

师:太好了,你能给这个长度起个名字吗?

生:正方形“一周”的长度。

师:对,正方形“一周”的边线的长度,我们就说是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

【赏析】吴老师独辟蹊径,采用“剥离边线”与“测量长度”的方法,巧妙地将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的“一周”的边线剥离出来,使之成为本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让抽象的“周”的概念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直观感受“一周”时,亲手操作,使“周长”概念悄然扎根于心,再通过测量和比较不同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吴老师以“剥”“量”这两个简单的动作,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过程,在“摸、比、指、量”中掌握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