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化”,助力数概念的深度建构

作者: 张识荣

立足“三化”,助力数概念的深度建构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小数;经历将“1”平均分成10份的过程,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2.理解十进制分数和一位小数的联系,初步感悟数的一致性。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将“1”平均分成10份的过程,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分数和一位小数的联系,初步感悟数的一致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了解基础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要认识“小数”,你们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说生活中的小数)

师:听出来了,小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课件出示:3.45、0.85、2.60、36.6)这是用小数表示质量、价格、身高、体温……像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师:关于小数,你们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小数怎么读。

生:小数中间的那个点叫小数点。

师:这些是同学们对小数已有的认识,关于小数,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

生:我想知道小数有什么用。

生:我想知道小数是怎么来的。

……

师:我从同学们的问题中听出来了,大家对小数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那我们赶紧一起来认识小数。

【思考】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省时高效。教师了解了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和还想知道的知识,关注了学生对小数的认知起点。

二、多维建构,认识小数

1.读、写小数

师:谁会读这些小数?

生:三点四五、零点八五、二点六零、三十六点六。

师:读得这么准确,能不能把读的方法教给大家?

生:小数点左边部分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

师:很好,接下来看怎样书写。(板书:3.45)书写时要把小数点写得略微靠下一些,还有几个小数,大家写在练习纸上吧。

2.认识0.1

(1)在操作中认识0.1

师(课件出示0.1):这个小数读作零点一,你能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你对0.1的理解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吧。

(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师:同学们对0.1的理解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是这样想的,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就是0.1(如图1)。

生:我是把1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就是0.1(如图2)。

生:我画了10个一样的小圆,其中的一个小圆就可以表示0.1(如图3)。

生: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用一个圆来分的(如图4)。

师:同学们,这形状不一样的图形为什么都能表示0.1呢?

生:它们都是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可以用0.1表示,跟形状没有关系。

师:老师这还有一个特别的表达方式,想看吗?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如图5所示。)

师:你能看懂吗?

生:1除以10,也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的意思。

师:同学们真厉害!大家有这么多的表达方式,有图形,有算式,还有用分数的,这些方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都是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取其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0.1

师:如果给0.1带上单位(板书“0.1元”“0.1米”),谁能选择一个,借助线段图来具体描述它的意思?

生:把整条线段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是0.1元,0.1元就是1角。

师:那0.1米呢,怎样理解?

师:同样是一幅线段图,既能表示0.1元,也能表示0.1米,还能表示什么?

生:0.1分米、0.1克、0.1块……

师:0.1能表示的具体意思可多了。

3.认识零点几

师:在这里,把整条线段看作1米,你还能在这里找到其他的零点几米吗?

生: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思考】学生用图形、算式、分数等已有知识来表征0.1,随后,借助生成的资源去理解0.1元、0.1米等小数的具体含义。教师将小数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不同中看到相同,在变化中看到不变,在多元表征中很好地理解小数的含义。

4.认识比1大的小数

师:请拿出练习纸,我们先来完成练习。

(2)张老师身高是1米8分米,写成小数是(   )米。

(3)5元6角写成小数是(   )元。

师(出示数轴,如图6):婴儿体长0.6米,能在数轴上找到0.6吗?它是由几个0.1组成的?

师:能找到1.8吗?

生:延长数线。

师:如果要表示5.6怎么办?

生:继续延长数线。

师:我们的屏幕已经不够显示了,同学们想象一下5.6的位置,伸出手指描一描,在几和几之间?(5和6)更靠近几?(6)

师:9.6呢?在几和几之间?能不能找到99.6(在几和几之间),999.6呢?

师:如果把这条数线不断延长,此时此刻,你对小数有没有新的认识?

生:看来把数线不断延长能够找到很多小数,而且小数越来越大。

师:那小数一定小吗?

生:不一定。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小数不小的例子吗?

生:在超市里面买牛奶,要花86.5元。

师: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海拔为8848.86米,这个高度大约有6000个小朋友叠起来那么高。为什么那么高的距离还要用小数来表示呢?

生:这个高度比8848米多一点,如果不用小数表示就不准确。

师:当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小数表示。

【思考】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小数是比较小的数。学生通过在数轴上找小数,体会到了小数的无限性以及数与点的对应关系,将数轴不断延长,将会得到更多更大的小数,从而打破了对“小数很小”的错误认知。学生找生活中“小数不小”的例子,既联系了生活,又体现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1.读一读

师:小数能帮助我们记录一些重要的信息,大家读一读。

(1)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5米,重量可达5.25吨。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非洲鸵鸟,它的高度可达2.75米,一只鸵鸟蛋重量约为1.5千克。

(3)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它的高度可达5.8米。

师:这些小数让我们了解了动物之最。

2.估一估

师:接着看,如果用整个长方形表示1,估一估,图7中黑色部分用哪个小数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生:图7中黑色部分很少,我估计是0.1.

师:图8和图9中黑色部分分别表示多少?

生:图8中黑色部分不到一半,我猜是0.4。

生:图9中黑色部分大约有2个图8中黑色部分那么多,应该是0.8.

3.选一选

师:在图10中哪幅图可以表示0.3?

生:第(1)、(2)、(4)幅图可以表示0.3,因为它们都是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

师:为什么第(3)幅图不能表示0.3?

生:因为它平均分成5份。

师:那你知道它表示多少吗?(0.6)

师:你有办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是0.6吗?

生:把其中的每一份又平均分成2份。

【思考】读一读,不仅巩固了小数读法,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通过读小数了解动物之最;估一估的练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让学生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及数的组成;最后的辨析再一次回到小数的意义,通过辨析错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四、回顾过程,全课总结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过程,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小数怎么读、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收获这么多,小数的含义也如此丰富,其实小数家族还有很多成员,比如0.618、3.1415926……它们的背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同学们可以继续去探索。

【教学反思】

小数是继整数、分数后的又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充,它是学生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一次突破。这节课在教学中体现了“三化”。

一、表征多元化

对于小数的意义的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能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0.1的理解吗?”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长方形、圆,甚至用除法算式和分数等方式,关联已有知识来加强对小数的理解。学生通过对比生成的资源,找到不同中的相同之处(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从而表示出“0.1”的意义。然后,学生将小数情境化、生活化,去理解0.1元、0.1米等小数的具体意义,继续在不同中看相同之处,在变化中看不变之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借助图形、符号、语言等多元表征,形成一个认知规律的闭环,深入理解了一位小数的意义。

二、模型可视化

可视化并非直接目的,而是借助几何直观帮助思考,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小数一直是数的概念教学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记住小数概念的语言描述容易,但要让他们从本质上完成对概念的理解和建构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依靠几何直观,利用模型的可视化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教师以面积模型、集合模型等直观图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小数的意义的探索过程,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步步深入,实现对小数的意义的本质理解。借助面积模型、数轴模型的变换,不仅巩固了知识,还通过模型的可视化功能,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推理,发展了数感。

三、概念一致化

按照“满十进一”“退一作十”的规则建构出来的小数,可以和整数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才是小数的意义本质。0.1的计数单位是[110],这里的[110]只是一个描述计数单位的工具。如果把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序排列,我们会发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整数的计数单位的自然延伸。因此,认识小数的关键是认识“计数单位”。由于本课只认识一位小数,所以学生还不能建立完整的计数单位体系,但在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了对计数单位的渗透,如2个0.1是零点几,几个0.1是0.5,以及1里面有几个0.1等问题的辨析,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组成、了解小数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感受小数和整数计数方式的相同之处,这也是数的概念一致化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