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常课的样子
作者: 代双萍 杨升美家常,顾名思义,指的是家庭在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状态。与之相关的词语包括家常菜、家常话等。家常生活不刻意追求精心准备,看似平凡,却最长久。当然,家中偶尔也会宴请宾客,这时,无论是菜品、餐具、用餐环境,还是招待礼节,主人都会精心准备,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和诚意。这样的准备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偶尔为之,可以提升烹饪技能、促进社会交往、增进亲朋关系,但如果每天如此,就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变成一种负担。家庭生活如此,上课也是如此。
家常课,顾名思义,指的是日常的课堂教学,与之相对的是公开课。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公开课往往需要更多的准备和精心设计,以展示最佳教学状态。偶尔上节公开课,可以磨炼教学技能,交流教学成果,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可谓一举多得。然而,如果每节课都以公开课的标准来准备,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家常课更注重日常教学的连贯性和实用性,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是“原生态”的课。可谓,公开课有公开课的价值,家常课有家常课的样子。
一、家常课讲得少,练得多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一节课是否高效,不是看教师往这一节课里“塞”了多少东西,而是看学生在这一节课里学会了多少东西;不是看教师“教”的效率,而是看学生“学”的效果。
识字写字很简单,为什么学生一看就会,一写就错?许多教师课讲得很精彩,为什么教的班级成绩却不理想?因为缺少足够的练习。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教学不仅要有教师的“教”,更要有学生的“练”。因此,教师要留出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朗读、听写情况,要检测不同能力层级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只有多练,才能将所学落到实处。
很多时候,课堂效率低,不是教师讲得少,也不是教师设计的内容少,而是学生学得不够专心,学习效率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持续性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通常保持在20分钟左右。如此一来,教师讲的内容越多,时间越长,学生在下面开小差的机会和时间也就越多,学习的效率就越低。所以,让学生“动”起来,“手动”“口动”“心动”,多感官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说公开课主要看教师“教”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观摩”“展示”的作用,那么家常课则注重学生“学”的实效。学习,既要学,又要习。家常课一定要给学生留足“习”的时间,要真正把“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二、家常课注重“一课一得”“多课一得”,依“本”而教,依“标”而教
语文教学涉及的内容太多了。既有文本方面的,也有作者方面的;既有读的要求、写的要求,还有听与说的要求;既重人文熏陶,又重语言文字训练;既重课内学习,又重课外拓展;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又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具体到一篇课文,可讲可教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倘若是公开课,教师可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标新立异,夺人眼球;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或个人喜好,突出个性,形成风格。但家常课不行,家常课有家常课的职责,需要依“本”而教,依“标”而教。这个“本”就是课本,也称教材;这个“标”,就是课程标准。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将题材、体裁、结构、写作方法或语言风格相近的几篇文章,组成一个主题单元,共同承载一个或几个学习目标;几个主题单元组成一本教材,承载起某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六个学年的教材,搭建起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的目标体系。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一经选入教材,它就已经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那篇文章了,而是承载着一个或几个学习目标的“课文”,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载体。作为文学作品,一篇文章有许多可拓展的“点”,但作为课文,它承载的一个或几个学习目标才是教师教的“根本”。教学时,教师可以延展,可以丰富,可以独辟蹊径,但目标不能变,方向不能错。唯有切切实实地实现课文承载的学习目标,才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否则,讲得再多,学得再多,也不算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家常课往往是为实现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往往更注重与编者的对话,往往更注重“一课一得”“多课一得”,而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家常课往往是依“本”而教,依“标”而教,没有过多的“自由发挥”。
三、家常课惯用“三板斧”,有固定的课堂程序
与公开课相比,家常课的课堂程序比较固定,基本上是“三板斧”:检查预习—新授内容—课堂练习。
就语文教学而言,预习必不可少。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熟悉课文。学生只有熟悉了课文,才能更好地跟上教师的思路,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一篇完全陌生的课文,匆匆读上一遍,学生连哪句话在哪个段落都不知道,如何跟上教师的思路?甚至有时学生刚找到教师讲的内容,连字面意思都没弄懂,教师又抛出新的问题。这样谈何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预习,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细读课文、熟悉课文,一遍没读懂可以读两遍、三遍。一句没读懂,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可以随时“向前翻”或“向后翻”,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上网查资料或标记下来上课重点听……因此,家常课大多以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导入。另一方面,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预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学生的自学。学习一篇新课文,先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大体意思,再结合重点句子或段落,读出感悟、读出问题,最后,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特点以及需要记诵的内容。通过这些步骤,学生能逐步培养自学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此外,这种固定的课堂程序,能让学生“预知课堂学习步骤”,知道课堂上会干什么、该干什么:如要预习哪些内容、了解哪些信息、背诵哪些部分、熟记哪些字词、熟悉哪些背景、积累哪些素材……这比“不知道这节课要干什么”可不知要强多少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家常课虽然缺乏新奇和激动人心的元素,但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预测的学习环境,减少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猜测”和“茫然”,多了“自觉”“经验”和“有备而来”,简单而实用。
四、家常课比较“杂”,也比较“乱”
说家常课比较“杂”,是指与公开课相比,家常课不够“纯粹”。公开课关注的只有一点,就是课文教学,而家常课除了关注课文教学,还关注“课文之外”的部分:教室卫生怎么样?家庭作业完成如何?A同学经常偷懒,今天完成作业了吗?B同学一直表现很好,昨晚的家庭作业怎么没完成,什么情况?C同学精神状态不太好,是不是生病了?D同学太淘气,需要盯紧点。E同学基础差,可能没听懂。前天布置的校园征文,今天得催交一下。这个训练点前面训练过好几次,学生掌握得不好,还得再练习一下……就像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满是烟火气。家常课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诗情画意”,更多的是一些“平常”“琐碎”和“唠叨”。
说家常课比较“乱”,指的是家常课通常“比较随意”。一是学生状态放松。熟悉的学习环境、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同学,学生往往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什么问题随时问,发言比较随意,不必“一本正经”和“思前想后”。二是教师比较随意。不必什么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课堂上,教师要“以生为本”,如果学生学得比较艰难,可以放慢节奏,调整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得轻松,可以拓展延伸,将教学内容“加宽加深加厚”。教师可以“因文而教”“因需而教”,大胆取舍,自由组合,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品质。
例如,教学内容较为浅显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内覆盖多篇材料,确保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深入剖析,通过多节课的讲解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理解;当校园活动、重要节日或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教师可以灵活地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中,“即时加塞”,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增强课程的现实关联性和教育的时效性……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只要能在这一学期之内保持教学内容的整体平衡,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不必完全拘泥于课堂结构和课时安排,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不必“按部就班”“面面俱到”。
注重教学实际,抓“常规”,抓“反复”,课堂内容和课堂节奏可以随时调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关注学生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鼓励,为学生的自由想象和大胆创新创设空间。家常课的“杂”和“乱”,正是家常课追求实际的体现。
五、家常课上班级独有的东西多一些
教师常有这样的感触,借班上课总不如在自己班里“顺手”。甚至一些平时教学成绩非常突出的教师,公开课并不“出彩”,甚至不会借班上课。
例如,山东省语文名师韩兴娥,从2000年开始探索小学语文“课内海量阅读”教改实验,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各用两个星期就能完成语文课本教学并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剩余的时间全部用来带领学生进行“海量阅读”,从浅显的儿歌一直读到艰涩的《诗经》《论语》《老子》……她教出来的学生语文素养很高。她的“海量阅读”曾引发“语文课能否从教材突围”的全国性大讨论。她的课简简单单,很是“家常”。她就不会借班上课,只能用自己的学生上课。全国各地有许多地方邀请她前去交流经验,她却说,自己不具备借班上课的本事,因为她的语文课堂与通常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她可以介绍自己的教改实验情况,但不能展示公开课,因为不是自己的学生,没有经过长期的课内阅读训练,课根本无法上。
家常课,让师生在长期的共同学习中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拥有极高的默契度。在家常课上,哪些知识学了,哪些知识没学;学生喜欢哪种学习方式,习惯哪种学习方式;哪些内容可以讲得多一些,哪些内容可以一带而过,甚至略过不提……教师往往烂熟于心,了如指掌。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口令、一句“暗语”,学生就能心领神会。学生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回答,就能让教师了解他的学习状态。每个班有每个班的特点,这就是家常课本来的样子。
此外,家常课不全是讲授课,更不是“表演课”。家常课重在常态,重在实际,切不可“邯郸学步”,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