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未来:深度学习引领智能时代的课堂变革

作者: 覃稔

在智能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机器人能基于大模型生成知识、尽力模仿人类思维进行深度学习,而学生似乎还停留在机械应答、冲关刷题的浅层学习中。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传统“知识消费”课堂被逼进死角。培养具有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沟通合作、审美创造、跨界融合和人机协同等能力的新质人才,成为智能时代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而教师的深度学习设计是推动课堂转型的关键力量。

江西师范大学杨南昌教授的新著《课堂深度学习设计——面向核心素养发展》,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深度学习设计何以成为素养导向下的课堂转型的驱动引擎。该书立足学校课堂实际,从学习科学多维视角阐释了课堂深度学习设计的核心要义,并整合性地建构了一个由行动框架、相应学习模式、单元模板、学习规范、学习评价和相关案例组成的课堂深度学习设计体系,为教师“创变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通读这本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作,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多年深耕课堂、探寻教学秘妙的执着追求与融合智慧。这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观点独特新颖,具有广博性与多维性、系统性与整合性、时代性与前瞻性、可视化与可用性等特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关于课堂学习及其设计的多维立体画卷。

一、广博性与多维性

以往,我们常将学生的学习局限在以课堂为主的学校场景中,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极其复杂,会发生在众多场景中,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复杂的课堂学习及其设计,杨南昌教授跳出课堂的狭窄视野,从学习科学多维视角整合、内隐学习与脑、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三条主线,聚焦个体认知与社会互动两大学习过程,融合“终生”“宽生”“深生”“智生”的“四生学习”观点,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从微观(神经细胞)到宏观(社会文化)的“人+情境+文化”的理解学习的广博图景。此外,在剖析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内涵关系时,杨南昌教授广泛借鉴了国际组织和各国在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以“知识—素养—行动”为主线阐释了深度学习触发“素养生成”的学习者内部认知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这种广博多维的理论视角,不仅拓宽了课堂学习的理解视域,更为教师的实践创新提供了灵感与思路。

二、系统性与整合性

系统性与整合性的理念犹如一根主线,贯穿全书。杨南昌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发展的路径过程与目标结果的统一体,面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转型,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还是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环境(技术、规范)和评价的“五维一体”的系统革新。全书的整体结构、设计框架和案例实践也是围绕这五大要素展开的,为教师深入理解课堂深度学习并推进设计、实践提供了系统的路径、支架。

为确保读者对课堂深度学习设计包含的关键要素——概念内涵、设计理念、设计思维、设计框架、策略与评价等都能形成一个准确的理解,杨南昌教授在充分把握现有核心文献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整合描述。特别是,为了在操作上更具整体性,书的核心部分(第三章、第四章)集学习科学、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逆向设计于一体,用可视化模型建构了一个整合性的课堂深度学习设计行动框架,不仅体现了深度学习教学法的意义性、关联性、真实性、情境性、社会性、逆向性等特征,还强调了各要素之间的整合性,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坚实的行动保障。

三、时代性与前瞻性

智能时代技术变革的洪流浩浩荡荡,世界在激荡中持续转型,深度学习引发的二次课堂转型已成大势所趋。杨南昌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变迁,他发起了“我们在面向未来而教”的现实“审思”,提出了“进入深水区的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从‘教’到‘学’再到‘深度学’的升级转型”,探讨了如何通过“创变”课堂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并将深度学习提升到“个体对他人和世界做出贡献的人性回馈能力”的高度。在实践层面,杨南昌教授紧跟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前沿的深度学习设计模式,包括逆向设计、单元学习设计、大概念教学等。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学习体验设计、知识资产、真实性学习、情境整合评价等诸多前沿概念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对一线教师思考课堂学习创新提供了新视角。

四、可视化与可用性

当前沿的设计理论遇上复杂的课堂学习,要表述起来就变得困难。如何让一本面向课堂实践的学术著作变得可读、可用,进而转化为一线教师的课堂设计力,这是一大挑战。令人欣喜的是,杨南昌教授精心设计了大量精致的可视化图表、模型、框架和关系结构图等,将复杂的学习和设计理论分解为一幅幅直观易懂的图片,这也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一图胜千言,无论是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还是深度学习的设计框架,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迅速把握要点,这样,既减轻了读者阅读本书时的认知负担,又方便了读者理解和应用。

有意思的是,杨南昌教授认为,本书不是直接提供课堂深度学习设计的直接、具体的操作步骤,而是尝试建构一个包含理念、模式、评价、工具等要素的整合行动框架。在他看来,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其本身的适应性,很难应对复杂多元的课堂情境,而由“核心要义+行动框架”组成的“解释性框架”更具情境指导力。只要抓住了这些框架的内核,一线教师就能创建出适合自己教学的、富有成效的个性化深度学习课堂。来自中小学和大学课堂的实践案例表明,本书的设计理论不仅适用于中小学课堂,而且适用于大学课堂。面向未来的课堂变革,需要大学和中小学“双主体”以及大学和中小学“双课堂”的联动革新,这样才能培养未来所需的新质人才。

读罢全书,笔者不仅能深刻感受到书中构建的课堂深度学习设计理论根植于学习科学研究的理性深度,更能感知到课堂深度学习设计理论饱含的浓厚人文关怀。比如,将深度学习内涵指向人性回馈的能力与生命生长的意义,关注学生的美好学习体验,将“意义性(人的发展)”作为深度学习教学法的首要之义,强调建立尊重、信任、协同的深度学习文化的重要性等。杨南昌教授通过实践案例,展示了“深度认知+温度体验”课堂的创建过程。面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创变,既要追求认知的深度,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学习体验。

智启未来,人工智能引发的变革洪流滚滚向前,时代呼唤新质人才培养,课堂教学转型迫在眉睫。正如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言,“参与世界,改变世界”是深度学习的基本命题和价值指向,也是一种变革力量。面向未来,教师要为学生创建真实性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专家思维和人机协同创新素养,赋能学生参与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这应该成为未来课堂学习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