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之美与平滑之美

作者: 孙建锋

如今,各种公开课,无不追求磨课。磨课似乎可以磨成一种美。这种磨课之美,我们姑且称之为平滑之美吧。

平滑才是美,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美的救赎》中析因:“平滑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也不会带来任何阻力。”当然,没有任何执教者希望在公开课中遭遇阻力,于是磨课磨至平滑才被认为美。这种符合所有人胃口,唯独不顾是否符合执教对象胃口的美,有人称为平滑之美。

笔者对这种磨课的平滑之美有两个看法:一个看法是“否定性的消失具有积极性”,体现为一种积极的美。执教公开课,我们追求艺术美,并致力于创造无差异性平滑之美的教学形态,以满足观摩者的主观感受,带来舒适的主观体验,这是无可厚非的。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他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表演来理解“气势汹汹、一拥而上、有气无力”等成语,学生不用生硬地说出成语的意思,而是以朗读和形体表演呈现词语的意思,这种在“用中学”的教学创意至少看上去是平滑的,没有任何的否定性。据说,于老师这一环节的创课,让不少教师有了“试一试”的冲动。在课后讲座中,于老师本人也主张“教学艺术就是美、愉悦和交流”。置身《小稻秧脱险记》的公开课,听课者的体验是感官的愉悦、视觉的满足、激情的勃发,这是反映“以体态语解词”的平滑之美的典型教学案例。

笔者的另一个看法是,平滑之美过于泛化,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拍个照片也要打磨出光滑细腻的皮肤”。这种为平滑而平滑,在评课议课的对话交流中表现为:交流者圆滑点赞,却不敢表达否定意见,尽力避免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看似在沟通、研讨,实则只是在传递信息,只是通过客体化的存在完成自我对话,所以如此的平滑之美使主体越来越自恋,使人越来越孤独。这一点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紧密相关。我们每天上网浏览接收的信息都是自己想看的,包括公开课教学课例,个性化推送迎合了个人的趣味,同时又可能使人的视野越来越狭窄。所以,我们要走出“茧房”,哪怕是在黄昏时分,就算那里我们有熟知的一切。我们要知道无尽的空间便自你的房前开始,无论你是谁。

磨课之美不应只是为了磨去相异性而达至同质化的平滑之美。在同质化的公开课中,人们踏遍千校,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课,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人们渴望冒险和兴奋,而在这冒险和兴奋当中,人们自己却一成不变;人们积累着名师和粉丝资源,但却未曾遇到一个“他者”。这是磨课之美让人不得不反思的地方。

磨课之美需要救赎、遮蔽、创伤、断裂……“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尼采坦陈,“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