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剥洋葱”,具化思维

作者: 何捷/执教 饶敏/评析

巧“剥洋葱”,具化思维0

《田忌赛马》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在教学中,何捷老师以目标为导向,重组文本,创设立体化教学情境,以思维训练活动为支撑点,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和推理,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然而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教师要如何助力学生实现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目标呢?何捷老师的这节课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的范式。

一、呈现目标“洋葱”,明晰思维纹理

1.亮出目标

师:同学们,我是何捷老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田忌赛马》。今天,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清晰的学习目标,请把学习目标读一读。

(师出示学习目标)

[看清目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这节课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当我们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我们就能读懂人物的表达、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能更懂人物、更懂故事。

师:但“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是很难的,因为思维有一个特点,谁知道是什么。

生:思维的特点就是:要在脑子里猜到别人的想法。

师:你说到了一个很关键的点,思维是在脑子里想的。比如,现在何老师的脑子里在想什么,你来猜一猜。

生:我猜不到。

师:猜不到就对了,这就是思维有趣的地方——他人的想法很难猜到。由此可见,要去了解他人的思维,难度系数非常大。

2.了解人物

师:同学们,我们来挑战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田忌赛马》,大家先从了解人物开始。故事中有三个人,第一个叫齐威王。

(师出示齐威王简介)

师:大家看了关于齐威王的简介,对他有了什么认识?你们感觉这位大王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大度的人。

师:非常好!我们再来看看田忌。

(师出示田忌的简介)

师: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他和孙膑合作,在一场大战中取胜,这场大战就叫——“围魏救赵”,谁读过这个故事?

(生简单讲述“围魏救赵”的故事)

师:棒!第三位是孙膑。

(师出示孙膑的简介)

师:孙膑是个军事家,他遭遇了膑刑,膑刑就是把膝盖骨剔除。虽然如此,但他的智慧之光不灭,还撰写了《孙膑兵法》。

【赏析】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何老师在课始明确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目标的要素,明确学习的方向。要理解人物的思维,先要了解人物本身。何老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的背景特征,为后续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做了铺垫。

二、“剥”开故事外衣,剖析思维过程

1.创设情境,推测赛马结局

师:接下来,我将带大家一起看一看当时比赛的情况,齐读——

生(读):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师:假如你们是现场的大臣、贵族,你们觉得谁会在比赛中获胜?说出理由。

生:我觉得齐威王会赢。因为他是君王,选的马一定是最好的。

师:她觉得齐威王会赢在地位上。

生:我觉得田忌会赢,因为田忌是将军,武艺比齐威王高。

师:这是赢在技术上。好的,这都是你们的猜测。

2.比对结局,探究背后思维

师(出示课件):可结果谁赢了比赛?

生:田忌。

师:如果你是齐威王,会怎么想?

生:田忌赢是因为有孙膑,我输了都怪孙膑。

师:实际上,同学,你把问题想简单了,请看板书,读一读,今天的关键词——

生:思维。

师:想好了之后再——

生:表达。

师:正确。你们看,这个结局是田忌获胜,对于田忌来说,这个结局完美吗?

生:完美。

师:这个结局一定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举个例子。前提一,他们赛马,马分三等,而且脚力差不多,所以田忌有获胜的可能。来,看看我们班同学能说出几个前提,要求是必须跟别人的不一样。有想法的同学都到我这里来集合,发表观点。(生纷纷上台)

生:前提二,孙膑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他看了很多场比赛,很了解齐威王的赛马习惯。

师:对,知人知马才能赢。

生:前提三,齐威王是一个大度、说话算数、亲切之人。

师:君王和臣子一起赛马,这是个好君王。所以田忌赢了这样的君王才不害怕被惩罚。

【赏析】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何老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个模拟赛马现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赛马的结果进行预测。在学生完成预测后,何老师立即展示比赛的实际结果,以此来验证学生的猜测。在假设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能有效剖析人物的思维过程。这一系列阅读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本参与度,而且营造了一个高价值的思维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三、“剥”开事件经过,深入思维内核

1.演绎对话,揭开思维奥秘

师(出示课件):现在,我们一起看一段对话。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

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赢。”]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段话中有两个人在说话,田忌说的话和孙膑说的话后面标点符号不一样,谁发现了这个奥秘?

生:田忌说的话都是问号结尾,孙膑说的话都是句号结尾。

师:问号代表什么?

生:疑惑。

师:一个人说的话都是句号结尾,说明了什么?

生:胸有成竹。

师:你们看,标点符号能帮助我们分析,一个人胸有成竹,一个人疑惑满满,正符合他们的心理。看来,这段对话,暗藏玄机。我们再来看一段话,这段话的内容大有深意。

(出示课件)

[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生齐读)

师:有没有眼尖的同学发现了,孙膑是怎样告诉田忌的?

生:悄悄地。

师:此处大有玄机。孙膑到底会给田忌出什么主意呢?请拿起笔,课后有一道连线题,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连连看。

(生连线并核对答案)

师:接下来,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任务,谁愿意尝试?

(生上场)

师:这个任务就是把他们的悄悄话表演出来。

(师生合作表演,师饰田忌,生饰孙膑)

师:哎呀,又要赛马了,烦恼啊!

生:将军,我有个办法能让您在赛马的时候获胜。

师:哦?小声点说,隔墙有耳。

生:我发现齐威王赛马时都是让上等马先跑。

师:这还用你说?我也知道。

生:一会儿齐威王的上等马出场的时候,你就用下等马和他比。

师:简直一派胡言,这样我不就输了吗?

生:您别急,还有两场。第二场齐威王肯定会用中等马,这时候,您就用上等马,这样一定会赢。

师:慢一点,你让我捋一捋。这样一来会怎么样?

生:这样一来,您赢一场,齐威王也赢一场。

师:说下去!

生:最后一场,齐威王只剩下等马,这时候你就用中等马对战,又可以赢齐威王一场。三场比赛,您赢两场,输一场,最后您就是赢家。

师:好,太好了!

2.辨析赢家,加深课文理解

师:我们来看看赛后发展,一起读!

生(齐读):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后来,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

师:这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在《史记》中是这样写的,请读——

生(齐读):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师:谁来翻译?

生: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觉得孙膑精通兵法并任命他为军师。

师:在当时的背景下,精通兵法意味着什么?

生:战争胜利。

生:国泰民安。

生:一统天下。

师:同学们,课上到这,我追加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这个故事中,谁是真正的大赢家?

师:大家一人一句,不能重复。

生:我觉得是孙膑,他成了齐威王的军师。

师:赢得了一份工作。

生:我觉得是齐威王。他得到了一个好军师。

师:得到了一个人才。

生:我觉得是田忌,就比赛而言,他赢得了赛马的胜利。

生:我觉得三个人都是赢家。齐威王获得了一个军师,孙膑得到了赏识,田忌赢得了比赛。

师:这名同学的特长是会听课。掌声鼓励。所有人都是赢家,这就叫合作,争来争去,吵来吵去,只会两败俱伤,合作却能——

生(齐读):互利共赢,皆大欢喜。

【赏析】表演能够直观地展现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思考。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角色,再现故事中的对话,让学生在构思对话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维。这样的设计使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化和具体化。随后,何老师及时提出了一个开放式问题:“你们觉得在这个故事中,谁是真正的大赢家?”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他们在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讨论和判断的同时,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还原“围魏救赵”,验证思维成果

师:好了,同学们,我必须拿出撒手锏了,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公元前300多年前的古战场,来一次思维之战。谁敢接招,变身孙膑?

(师出示课件《围魏救赵》,出示战争时局图)

师:魏国进攻赵都邯郸。先生,请看,我齐国该如何?

生:大王,我觉得应该去帮赵国,因为从现在的形势来讲,如果魏国攻打赵国,并且攻下赵国,我们齐国就会远远逊色于魏国。

师:可是先生你看,我们在这(指战争格局图),要是我们挥师北上去协助赵国的话,恐怕长途跋涉于我军不利。

生:这个好办,我们只要派兵马攻打魏国都城,不怕他们不回来支援。

师:此话怎讲?

生:如果我们派兵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的大部队就会从赵国回来支援。

师:是的,唇亡齿寒。我们今天救赵国,实际上是?

生:在救齐国。

师: 掌声鼓励。好了,一起读。

生(读课件):君臣三人,携齐国将士,一起写下历史上不朽的篇章。

师:《围魏救赵》和我们今天学的《田忌赛马》都被记载在《史记》当中。这两个故事都包含了两个关键的元素,一起读。

生:思维、表达。

师:不管是《围魏救赵》,还是《田忌赛马》,赢得胜利,他们靠的是什么?

生:策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