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识字密码,落实文化自信

作者: 刘伟

【课例背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识字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篇识字课文。歌谣《神州谣》唱着中华景;《传统节日》中藏着一个个中国节日和节日习俗;《“贝”的故事》围绕着汉字“贝”的演变,诉说着中国汉字的故事;图文并茂的《中国美食》散发着浓厚的中国味儿。学生在读中国谣和识中国字中品浓浓中华情。笔者以《中国美食》教学为例,基于单元整体视角阐述如何通过单篇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1.学会归类识字,了解“四点底”和“火字旁”代表的含义。

2.能根据文中的菜肴和主食,了解中国美食的烹饪方法,并能说出相应的美食。

3.能介绍家乡美食,感受中国特有的美食文化。

【学习过程】

板块一:聊美食,入新课

1.聊美食

师:同学们,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件讲究的事。因为讲究,才吃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绘出了独具特色的美食地图。瞧,一张中国地图就是一张美食地图。

(师出示中国美食地图)

师:孩子们,你们去过哪里?品尝过哪些地方美食呢?

生:我去过北京,吃过烤鸭。

生:我去过昆明,吃过米线。

生:我去过广州,吃过肠粉、菠萝包。

2.导入新课

师:这些地方美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中国美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识字课文《中国美食》,一起去识字学词,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设计意图】笔者从“一日三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件讲究的事”入手,和学生畅谈美食,拉近学生与美食的距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巧妙解题,渗透中国饮食文化。

板块二:读菜单,识菜名

1.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一年中最讲究的一顿饭是年夜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家的味道。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一个任务——“做”一桌年夜饭,这桌年夜饭的菜单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大家仔细看看都有什么。

2.分类认读美食名

(师带领生认读字词)

师:在“做菜”之前,我们先按照素菜、荤菜、主食的类别说说菜单里都有什么菜。

生:素菜有凉拌菠菜、香煎豆腐和红烧茄子。

生:荤菜有烤鸭、水煮鱼、葱爆羊肉和小鸡炖蘑菇。

生:主食有蒸饺、炸酱面、小米粥和蛋炒饭。

师:看来,菜单里的菜很丰富,而且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设计意图】课文中提到的11种美食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这些美食名称时,笔者让学生将菜名按照素菜、荤菜和主食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了解美食文化。

板块三:“逛”超市,买食材

1.走进超市,生活识字

师:要“做出”这些美食,我们先要去购买食材。请同学们推好购物车,我们去“逛”超市吧!

2.走进“蔬菜区”

师:孩子们,图上是什么食材呀,谁来说一说?

生:菠菜、茄子。

生:蘑菇、豆腐。

师:孩子们,“茄子、蘑菇、豆腐”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谁能读好它们?

(生读)

3.发现汉字密码

师:孩子们,请观察蔬菜区的菜名,你们能从字形上发现什么秘密呢?

生:蔬菜名大都是“草字头”。

师:你观察到了重点。老师还想问问大家,“荤菜”指的是肉食,为什么“荤”字也是草字头呢?

生:因为荤菜里会配有素菜。

师:是不是觉得有点矛盾?因为“荤”字,最初是用来描述有特殊气味的食材,如姜、葱、蒜等。因此,“荤”字也有草字头。

4.走进“肉食区”

师:孩子们,你们看“肉”这个字像什么呀?

生:像一块排骨。

师:是的,你真有生活经验。“肉”,象形字,像一块切好的肉,“仌”(排骨)。

师(出示图片):大家看图片,我们常吃的肉类有哪些?

生:猪肉、鸭肉、鸡肉。

生:牛肉、羊肉、鱼肉。

师:你们能结合字形组词,真棒!那能猜猜“腐”字的意思吗?

生:“腐”下面是个肉,说明肉变质了。

师:是的,腐,它是个形声字,下形上声,从肉,府声,表示肉霉烂变质。

师(出示图片):你们看,这是豆腐,它软软的,是一种物美价廉、营养丰富的家常食材,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豆腐制成的菜。

生(读):香煎豆腐、麻婆豆腐、水煮豆腐、油炸豆腐。

【设计意图】识字课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笔者关注字理特点,综合运用字串识字、看图识字、菜名识字、熟字识字等达到“识一个带一串”的高效识字目的。

板块四:学烹饪,做美食

1.再读菜名,发现烹饪方法

师:孩子们,你们再读读这些菜名,想想这些美食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一边读一边用横线画一画。

生:凉拌菠菜是拌出来的。

生:香煎豆腐是煎出来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拌”这个字是“提手旁”,我们学过,它表示的是手上的动作,那这道“凉拌菠菜”需要我们拌一拌。再看其他的菜,大多除了“火字旁”,就是“四点底”。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那些菜需要用火来烹饪。

师:是呀,我们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使用火,是火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美食。

师:孩子们看看课后习题第二题,仔细观察,说说为什么把“灶、焰”“烫、煲”“熏、煦”三组字放到一起。

生:这三组字都与火有关。

师:“火字旁”有时会出现在左边,有时会出现在下面,有时还会变形,变成“四点底”。那这三组字,是不是如我们所猜的那样,都与火有关呢?拿出字典来检验一下。

(生查字典)

师:既然都与火有关,那么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如炖、爆。

生:炖时间要长一些,火力小。

生:爆的时间短,火力大。

师:是的,它们的火力大小、时间长短都不一样,烹饪很有讲究。

师:孩子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烹饪方法,老师现在给你们几个鸡蛋,你们能用哪些烹饪方法来把它们做成菜?

生:西红柿炒鸡蛋。

生:油煎蛋。

师:小小厨师真能干!让我们再来读读菜谱中各具风味的美食,注意多音字“炸”。

【设计意图】通过读、画、查、说一系列方法,课文中这一组与“火”有关的生字真正落到了学生的心中,古人造字充满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凝聚着智慧和创造力。汉字中藏着美食,更藏着文化,传递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五)板块五:寻美味,品美食

师:我们南京的老门东,就是南京美食的聚集地,让我们做一个“小小文化推荐员”,去逛一逛老门东夜市,去寻美食、品美食、做美食、话美食,感受舌尖上的金陵魅力吧!

【设计意图】生活语文,走进生活。笔者引导学生将美食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乡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寻美食、品美食、做美食等实践中提升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列于语文核心素养之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之一,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字词结构的讲解,还要重视文化意蕴的渗透。笔者在单元整体视域下依托单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汲取文化精华、厚植文化底蕴。

在《中国美食》这篇识字课文的教学中,笔者以教材为依托,采用报菜名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领略中国美食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美食文化的兴趣。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笔者设计了“小小文化推荐员”的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在寻找、品尝、制作美食的实践活动中,深刻感受家乡的美食文化,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银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