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楚山送友孤,冰心玉壶志清明

作者: 赖冬兰

【课例背景】

《芙蓉楼送辛渐》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经典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凄凄别情,体现了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笔者运用“1+X”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首送别诗,拓展含有“冰心、玉壶”等意象的诗,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想中理解、品中感悟,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冰心、玉壶”等词语的内涵,感受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体悟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领悟“送”意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叫——

生:《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得真准确。诗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大家结合所学,说说从诗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生: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如何知晓?

生:我从诗题中的“送”字读出来的。

师:表达很完整。“送”字体现了这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学过、了解过不少送别诗,大家记得哪些?

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真会举一反三,看来大家都是积累古诗的小能手。

师:我们除了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还能从中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送别的地点是芙蓉楼。

师:是的,诗题中还告诉了我们送别的地点。老师追问一下,你知道芙蓉楼在什么地方吗?

生: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师:说得很具体。从何得知?

生:书上的注释里有。

师:看来结合注释也是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的好方法。

师:你还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辛渐”告诉我们诗人王昌龄送别的是谁。

师:是的,送别的对象也在诗题中体现了。

师:看来,关注诗题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少诗歌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诗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笔者引导学生读懂诗题,了解送别诗诗题中蕴含的信息。在学生解析诗题的过程中,笔者关注学生的回答,总结“解诗题”的方法。此外,笔者采用“1+X”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个“送”字,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了解过的送别诗,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以唤醒学生记忆,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送别诗的特点。

板块二:朗读涵泳,正音品韵

师:有句话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节奏感强、韵律感强的古诗,我们先要会——

生(齐):读。

师:是的,老师先为大家范读。注意,在听的过程中圈出易读错的字。

(生听范读,正音)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现在,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朗读的节奏,自由读古诗。

(师出示朗读提示:把古诗读准确、读通顺,画出节奏)

(生读)

师:好。现在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谁愿意?

(生读)

师:字正腔圆,连“洛”都读得很准。掌声鼓励。

师:还有谁想读给大家听?请举手。

(生举手,师点名,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名同学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她字都读对了。

师:是的,这名同学不仅字读得很准确,还读出了节奏。

师: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发现,刚才这两名同学在停顿上的区别?

生:一个读的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另一个读的是“寒雨连江/夜入吴”。

师:听得很仔细。那大家觉得谁是对的呢?

生:我觉得第二个同学读对了。

生:我觉得第一个同学读对了,我也是这么读的。

师:像这样的七言绝句,我们既可以按“二二三”式停顿,也可以按“四三”式停顿,这两名同学都没读错。

师:现在男女生合作读,男生按“二二三”式停顿读一遍,女生按“四三”式停顿读一遍。

(男女生合作读)

师:合作愉快,掌声鼓励。读古诗就要这样声断气连。

【设计意图】读,是理解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形式,指导学生多听、多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多种形式的“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之后的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诗中有画,分析“孤”情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幅“画”中,大家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雨、江、山。

师:请说完整。

生:我“看到了”寒雨、江水、楚山这些景物。

师:这雨和江面连成一片,分不清哪里是江,哪里是天,一起读——

生:寒雨连江夜入吴。

师:作者仅用了七个字,就让人看到了这场又大又寒冷的雨。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

师:同学们,“连江寒雨”“孤零楚山”,给你们怎样的感觉?

生:凄凉的、孤单的。

师:这雨的寒、山的孤,仅仅只是在写景物的寒冷与孤独吗?

生:不是。是诗人在写自己的寒冷与孤独。

师:诗人为什么是凄凉的、孤单的?

生:因为他要送别好友。

师:送别,是不舍的,是难受的。在这孤山寒雨中送别友人更是——

生:凄凉的、孤独的。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诗句的意思,更读懂了诗人那颗孤独、寒冷的心!

师:谁能读出王昌龄的“寒”、王昌龄的“孤”?

(生读)

师:凄凄离别情,悠悠孤独意。自古以来,抒发孤独之情的诗人有很多。

(师出示课件)

师:在《独坐敬亭山》中,李白的“孤独”是这样的——

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在《江雪》中,柳宗元的“孤独”是这样的——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在《除夜有怀》中,崔涂的“孤独”是这样的——

生: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师:同样是送别友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样写道——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们看,这“孤云”“孤舟”“孤烛”“孤帆”,还有王昌龄的“孤山”,都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

生:孤独。

师:无声的景却表达了有声的情,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品悟“孤”情时,笔者采用了“1+X”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实现了从“言”到“意”的过渡。

板块四:探究意象,悟透情志

师:刚才,我们发挥想象悟诗情,感受到了王昌龄的凄寒、孤独。好友惜别,王昌龄反复叮咛辛渐——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什么是冰心呢?

生:注释说,冰心指的是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师:很棒,能结合注释理解。

师:我国著名诗人谢婉莹,她的笔名就是“冰心”。学了今天这首诗,相信同学们能理解谢婉莹女士取“冰心”为笔名的初衷了。

生:因为她想保持一颗晶莹、纯洁的心。

师:“一片冰心在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看看。

(师出示图片)

师:瞧,这就是玉壶,晶莹、透亮,用玉做成的,可以用来装酒。

师:“玉壶”的“壶”字,笔画多,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写一遍。上面是个“士”,上下收,中间放,下面是“业”字。请在学习单的田字格中写一遍。写的时候注意坐姿——头正身直脚放平。

师:诗人想借冰心、玉壶表达什么呢?我们从王昌龄的生平中找寻答案。

(师出示课件)

师:据史料记载,王昌龄的一生犹如一条抛物线。早年,他春风得意,满怀报国之心,投笔从戎。他戍边多年,写下了许多边塞诗,享誉诗坛。30岁进士及第,迎来人生的巅峰。但,30岁以后,他连遭多次贬谪,先是受小人诬陷,得罪了皇上,被贬到偏远的岭南。好不容易调回繁华的长安,因不拘小节,授人以柄,他又被贬到江宁当了小小的县丞,这首诗就是写于这个时候。

师:如果你是王昌龄,才华横溢、热血正直、一心报国,却被一贬再贬,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难过。

生:伤心。

师:在这屡遭挫折,难过、伤心之际,他却说——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没有诉说不幸,没有伤心抱怨,他只是说——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离别之际,王昌龄紧握着好友辛渐的手,托他捎上这句——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读到这,你们觉得这颗“冰心”是颗怎样的心?

生:是纯洁的心。

师:这是从“冰心、玉壶”的颜色中理解到的,你做到了结合词语特点理解。这颗心除了洁白,还有哪些底色呢?请同桌之间交流分享,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说说你还读到了一颗怎样的心。

(生交流,师引导)

师:好男儿就应保家卫国,王昌龄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一颗怎样的心?

生:报国之心!

师:他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甚至不惜得罪皇上,这是怎样的一颗心?

生:倔强、刚正之心!

师: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哪怕有闲言碎语,哪怕有栽赃陷害,他依然初心不改,你又看到一颗怎样的心?

生:坚强之心!勇敢之心!

师:是啊,“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纯洁的心,是报国的心,是刚正的心,是坚强勇敢的心!

师:诗人王昌龄借这冰心玉壶,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生:内心的纯净、正直、高洁。

师:真了不起!你透过字面的意思读到了文字背后的含义。

师: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其二)中写道“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无论是“明月心”,还是“冰心”,他都想告诉我们,他的心——纯洁正直!明月可昭!

师:所以他说:“辛渐呀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拜托转告——”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理解“冰心、玉壶”的含义,品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是本诗学习的重难点。笔者通过补充链接、适时引导、重点诗句反复读等方式带领学生理解诗意、品悟诗情,让“诗人的声音”久久萦绕在学生心中。一次次重点诗句接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一步步深入的过程。

板块五:托物言志,迁移拓展

师:在刚才的朗读、梳理、品悟中,我们借“寒雨、江水、楚山”这些景物,明白了王昌龄的“冰心玉壶”之志,这种方法就是——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