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刺猬效应”中与手机相互取暖
作者: 冯卫东
客观上,手机已经成了部分中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洪水猛兽”。进一步想,对于也需要不断成长、终身成长的广大教师而言,手机带来的、引发的和产生的消极影响亦不可小觑。“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如果教师能在“世人之所忙”的“低头刷屏”的时光里有所“闲”,那么多少还是能有一点时间去“忙”专业发展等事情的。
教师要从手机和低头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另一种“为成长而忙碌”的生存和生活状态。那是不是说我们就要抛弃手机、远离它,或者回到没有手机之前的光景呢?当然不是,我自己也做不到,更没有道理将己所不欲、己所不能的事情或要求“施于人”。其实,我想说两层意思:其一,与手机保持必要的、比起目前一般情形而言更远一些的距离;其二,尽可能刷屏也要刷出文化来,刷屏也要刷出品位来。这两层意思又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在‘刺猬效应’中与手机相互取暖。”
刺猬效应,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效应的理论可应用于多个领域……在教育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时保持适当的距离,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人与人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产生美”;人与事、人与物也是这样,适当的距离往往对彼此有利,会产生双赢、共生的效应。
在许多教师被“裹挟”于手机的当下,我希望大家能有一份理智和清醒,从手机所带来的“旋涡”中走出来。大量口水式乃至垃圾性的东西,偶尔或短时间浏览,或许能起到放松心情、松弛神经、调整节奏等作用,但经常地、长时间地“投入其中,忘了自己”,那无异于“慢性自杀”(鲁迅先生说,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毋庸讳言,确实有一些教师有此倾向。作为一名比较勤勉因而专业上持续进步、如今即将退休而不时念叨“人生下半场即将开始”并为此有所筹划、必将付诸实践的老同志,我不免为此感到惋惜,我想对广大同人有所提醒和“敦促”,希望大家把在手机上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学习与工作之中,更多专注于专业修炼,专注于专业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即通过“手机学习”,获取一定的信息、知识、资源,并为我所用,由此丰盈自我的知识结构和心灵,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与教育素质,等等。毕竟手机上的内容比起书本上的内容更为丰富、灵动,手机比起电脑更方便携带和使用,手机特别“亲民”。手机“用得好”,有利于专业修炼和智慧发展,甚至这本身就是我们在新的技术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修炼专业与发展智慧的一条可由之径、一种可用之法。
手机里面也有大量的优质内容,而一旦点读它们,有关题材的内容还会被推送出来。关注某个公众号,你就可以一直读它推荐的内容,随时获得由它发布的资讯,还可以将它在微信中“置顶”,一有时间就到那里去“赏景”“冲浪”“取料”。譬如,近期我关注的有“致远书香”“意公子”,置顶的有“壹学者”“趋势文化设计”,等等。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里,我且读且悟,确实有些优质内容被我记住了,被我理解了,被我运用了。譬如,一天早上,我在高铁站等车,看“头条”中的一档节目,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冬梅教授接受采访时,谈她的一本与司马光相关的新著的一些事情和感悟,其中司马光的道德洁癖对个人命运乃至后来执政生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给我带来了“师德与成长”方面的启示。最后,她说自己的写作风格是清通的、易懂的,自己是一个“界面友好的作者”,这些也正是我着力追求的。无形中,我学会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我今后写作(譬如写一本新书的后记中有关个人写作理念的内容)时或许会用到它,我“确证”,这一概念好于与“个人认为”同一个意思的其他表达方式。如此“拾零式学习”已然成为我的一种生活常态,我感觉这些是一般的纸质媒介或经典著作阅读难以收获的,两种习得途径可相互补充、“相映成趣”。
手机阅读大致更趋于碎片化,但碎片(化)不等于泡沫(化),碎片也可以放到结构里,成为结构、整体抑或相对宏观的知识世界的组成部分。积少成多、集零为整永远是人类主要的致知途径与方式之一。基于个人经验,我主张和倡导大家“在结构化思维中‘积攒收获’”。我所谓的“结构化思维”,指的是某个或某些相对较大的问题(用时尚话语讲,则是“大问题”或“大概念”)所引发、建构、串起或统领的思维,譬如“‘人性化师德’(无法归入‘崇高’一类的师德)与教师成长”的问题及其由此所生成的思维;有了它,上文所说的司马光的道德洁癖一事才会受到“注意”,进而便捷地“嵌入”我既有的思维框架中。近年来,我的一些思想与部分成果正得益于此。此种“治学”方式未必入得了方家法眼,却是新型的、个性化的、较为灵动有效的。还有,“无用乃大用”,至于那些未曾被我经常关注、记住和用到的内容则可能转化成了我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冰山基座”,对我的精神人格的发育与成长等也起到实实在在的支撑和“加持”作用:我得说,我长成如今这种较为健康而“儒雅”的“精神面貌”,多少也有手机阅读的“贡献”在。
当然,我也不赞成让它成为最为主要的学习或“治学”方式,说到底,它还只是补充或辅助的渠道;我不会用大块的、“最有质量的时间”去看手机。一般而言,在不太便于或适合捧书而读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下,我才会开启手机阅读模式,尽可能挑选其中不错的、好的乃至上品的内容去看、去读。我不愿让手机之“刺”伤害到我,它虽不至于让我流血,但若处置不当,就可能会让我无谓地失去一些宝贵的时间。而在这些时间里,我应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事情。
说“相互取暖”,其实更多的是手机“供暖”、手机“赋能”。当然,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教育写作者”,我也可以为手机里的网络世界贡献一些好作品、好资源。而换一个更广的视角看,手机、网络等也在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建设服务,当我们以它为伴时,秉持理性和理智的态度,能拥有一种相对优质的学习和精神生活,这不也是在助推和促进精神世界的建设吗?这或许亦可视为对手机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技术等的一种报答与反哺。
庄子提醒人们,“物物而不物于物”。当我们做到恰当地“物物”时,手机何止是一种“物”,它能成为我们的助手、伙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