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源头做教育

作者: 王美庆

吴非老师是真老师、真汉子。从《不跪着教书》到《致青年教师》,再到《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老师的文章,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如一壶壶老酒,芬芳四溢。吴非老师引领我品尝了教育人的五味杂陈。

作为一名教师,一路走来,我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犹豫彷徨做教育,再到对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有人向我讨问教育经验时,我经常重复一句话:教育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样的回答时常招来别人的误解,做了二十年教育工作还能不会做教育?随着对教育的不断思考,我越来越发现教育其实很美。如果你把她看成一份简单的职业,为了养家糊口,其实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把她当成一份事业来打拼,那可不简单。因为教育的对象可不是固化了的街道,他们有着自己瞬息万变的思维,有着无法预测的行动。

喝酒的人都知道,酒是陈的香。酿酒祖师爷传下来的工艺都是一样的,在不改变酿造工艺的前提下,酒的后期加工当然可以改变酒的品质,但那也是锦上添花,不是改头换面。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育的祖师孔子,几千年前便为世人指出了教育的基本“工艺”。在杏坛,几十个弟子,围坐在孔子身边,且孔子在讲学之外,还与弟子们“教学相长”,因为“师不必贤于弟子”。除了在杏坛,孔子还带领弟子们外出游学,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体验万物生长,体味社会百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几千年过去了,孔子留给我们的这些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如同酿酒祖师爷流传下来的酿造工艺,在教育界经久不衰。然而,教育发展到今天,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教育的发展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受到工具的影响,信息时代给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方式和方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同酿酒一样,如果我们把祖师爷所传的酿造工艺忘记了,一味地推陈出新,那么恐怕就很难品到真正的美酒了。

吴非老师说:“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来休息,我偶尔也会绕点路,甚至走错路……”这不正是源头的教育吗?孔子当年不就是如此教与学的吗?

然而,在当今的学校里,课堂上有多少教师已经把自己演变成了导演、演员,把学生培养成了鹦鹉一样的演员。本来应该安静学习的课堂,却异常热闹。如果要问学生学到了什么,看那些造作的表演就可以知道。特别是有了对外的展示课,这些老师会把一节课提前演练多遍,甚至每一个学生说的话都是老师提前写好的。现在的许多专家都会对这样的课堂大加赞赏。但等到专家走了,这些老师的课堂还是要恢复常态,因为大家有一个共识,那些“华丽”的课堂是不会出成绩的。那么,这些老师何来的勇气和胆量公然在课堂上作假?吴非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名利在作祟,他们已经到了欺世盗名的地步。这样的课堂会给那些本来天真、纯洁的孩子带去些什么?这些公然作假的老师,损害了孩子们对科学、对教育的敬重。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正如吴非老师所说,教师和一群学生绕点路,甚至走点弯路是很正常的,那才是源头上的教育。说不定,风景就在那些绕了弯儿的路上。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源头其实是教人求真。教育的本质是本真至善,立己达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有勇气舍弃名利,还课堂以真,还学生以善,还自然以美。常听人说,教育应该是一片净土。教师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教育,分析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才得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只有在安静的课堂上“静思慎独”,才得以接受知识的洗礼、人文的熏陶,知识才得以融会贯通,能力才得以逐步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教育一片清静、纯真,作为教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常思教育之源,不忘教育的传统工艺。教师清了、明了,教育才能清,才能明!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