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铃声情
作者: 仇光楼伴着亲切婉约的音乐铃声,我踏上了神圣的讲台,面对着台下每个可爱的学子,我满面春风,侃侃而谈——这是昨夜梦中的情景。
醒来后,我苦笑了一声。妻子轻语问道:“怎么了?”我羞赧:“梦中又去上课了。”妻子笑道:“上了一辈子课了,还没上够啊?先生,你已经退休一个月了!”是的,我已经退休,赋闲在家了;我已经离开了熟悉的校园、亲爱的学生;我已经离开了悠扬、萦绕耳边几十年的铃声。
铃声,这个简单、平常却又意蕴丰厚的符号,见证了我与教育近60年的不解情缘。哪能忘记小铁锤敲击钢轨的声音,清脆而富有节奏感,呼唤着小小的我渴求知识的欲望。
我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打从有记忆起,我就对村子中央的小学向往不已,一直想早日跨进学校的大门。
“当当当”,无数个清晨是学校的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的。
记得6岁那年的9月1日,当我和对门的路生背起小书包,一起走进梦寐以求的校园时,我俩高兴得直雀跃。一整天,我都特别留意校园里老师用小铁锤敲击半截钢轨时的美丽剪影。然而,当天晚上两名女老师的家访,却中止了我和路生的上学美梦,原因是我俩年龄还小,连男厕所和女厕所都分辨不了。这样怎么能上学呢?明年再上吧!是的,我和路生跑错了厕所,是被老师领回教室的。
当然,第二年我俩都正常入学了,也没有再犯走错厕所这样的低级错误了。
哪能忘记5年的小学时光,在“当当当”清脆而悠扬的铃声中,一晃而过,我以村子里二十几个孩子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镇上的初中,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初中的一切都那么朴实而新鲜。学校大门口的一棵高大的杨树的树杈上挂着一个铜钟,它承载着整个学校的节奏。每当上下课时,门卫师傅拉动细绳,铃声悠扬,传向四方。这样的铜钟缺少了小铁锤敲打钢轨时的那份自在,但悬挂得很高,铃声传得很远,周围村子的人都能听到。
三年的初中生活,我逐渐与这口铜钟融为一体,它引领着青春期的我步入知识的殿堂。
哪能忘记1983年,我一路过关斩将,考入高中。进城了,环境变了,铃声也变了。
电子打铃系统崭露头角,教学楼墙上、宿舍走廊上、餐厅里、操场的主席台上方,几乎校园的所有角落都挂着黑乎乎的电铃,每当上学、放学、上课、下课,急促又喧嚣的铃声就会准时响起,电铃以其精准的定时和清脆的响声,宣告了“旧时代”的落幕。
科技的发展代替了多少人力呀!说心里话,尽管这新式的打铃方式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我却无法割舍那“古老”的铃声,无端地厌弃那冰冷的机械。那“古老”的铃声,仿佛承载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厚重。相比之下,电子铃虽然精确、便捷,却仿佛少了情感的温度和历史的底蕴。
1988年9月,我遵循心愿,走上了三尺讲台,听到的依然是电子铃声。后来,我当了好多年初中语文老师,曾在3所学校执教过,听到的也一直是电子铃的声音。
大约是2000年,昔日的电子铃声逐渐化作悠扬的音乐,弥漫在城乡校园的每个角落。上课时,那声“请同学们整理好学习用品,准备上课”的语音播报,宛如师爱的低吟,亲切得让人沉醉;下课时,那句“老师,您辛苦了”的问候,表达着学生的无限感恩之情;放学时,那句“请同学们注意交通安全”的提醒,让学生心中充满温暖。
如今,悦耳动听的广播音乐、语音播报,正诉说着教育的新变化、新篇章。
铃声的演变让人想到教育的发展,它不断进步,永不停歇。以后,铃声还会有怎样的改进,我不敢预测,但是,身为老教育人的我会乐在其中,感受教育脉搏的跳动。我相信,铃声会越来越人文温馨,越来越先进科学。
学校是地方精神的高地和文化的中心,而铃声是学校不可或缺的符号语言和指挥系统,那些曾经指引师生准时上下课的铃声,如今在我这名退休教师的心中久久回荡,并化作最深刻的时光印记,永生难忘。
最后,我想说:铃声,这种融入骨髓、流进血液里的情分,我怎么会忘记!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