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风,是南风还是北风
作者: 孙伊莉
法国诗人让·德·拉·封丹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试,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大衣脱掉。于是北风大施威力猛掀行人的衣服,而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将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则轻轻地吹,和煦的风让行人感觉全身温暖,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毫无疑问,在这场比试中,北风彻底输了。这则寓言告诉读者一个哲理:即使出于同样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后产生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心理学称之为“南风效应”。
作为一名教师,“南风效应”启迪我在教育学生时应讲究方式方法。如果总是对学生横加指责甚至体罚,就会如北风一般令孩子把“大衣裹得更紧”;而如果采取和风细雨的“南风式”教育,很可能会轻而易举地让孩子“脱掉大衣”,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这让我想起曾经的两名学生——李柯与陈柳。李柯是一名对英语学习很有兴趣的学生,上课总是积极发言,课后也总是第一个把英语作业完成,可谓学得如鱼得水、轻松自在。同学们很羡慕她,甚至在背后说:“孙老师真偏心,对李柯特别好,瞧她的英语越来越厉害了。”我得知这“小道消息”后,真是哭笑不得,我怎么就一碗水端不平了?幸好这个班的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都很高,每节课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我仿佛浇灌着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儿。我暗自庆幸,他们让我的教学生涯“有岁月可回首”。
转眼间就到了六年级,我留意到李柯有点“变样”了,她经常与同学闹矛盾,对老师也很无礼,总是违反课堂纪律。心急如焚的我,数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她,私下与她谈心时也狠狠批评她,我多次试图改变现状都毫无成效。她继续放飞自我,最后成绩也一落千丈。
后来我才知道,李柯家突遭变故,她难以承受。回想起来,我对她的教育方式太简单粗暴了,使本已“孤独立于寒冬中”的孩子又经历了一次次“凛冽的北风”,而孩子都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遭到批评就会立刻关紧心灵之门。如果当初我能仔细了解她心理变化的原因,消除她的对立情绪并创造心理相容与共情的条件,也许就能与她共鸣,帮助她勇敢地面对困难。李柯的事让我感到后悔,每每想起总是难以释怀。
而陈柳就不一样了,她在我们学校是出了名的。这名气并非源于她是个优秀的孩子,而是因为她经常逃学,还多次扬言要自杀。开学分班时得知陈柳被分到我班后,我忐忑难安。果真,她经常和同学打架,甚至会偷跑到同学家留宿。我想是她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而受挫,从而变得缺乏自信又消极冷酷,这才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我也很担心她哪天真会做出可怕的举动,便一次次“哄”她,让同学多体谅她。她逐渐放下对老师和同学的心理防备,与同学争吵的次数减少了,也不再偷跑出校园了。特别是在校运会上,陈柳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同学们都夸她,一句句夸赞让陈柳开心极了。从孩子的笑容里我感受到,她越来越自信了。《礼记·学记》里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使我意识到,赏识教育就像阵阵南风,大家对陈柳的包容与赞誉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
与李柯、陈柳的“遇见”已远去十年,我却时常想起她们,是她们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犹如养心,有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应发现学生言行中的闪光点,看淡他们的缺点。没有孩子愿意忍受凛冽的北风,只有和煦的南风才能温暖他们的心。孩子们可以在教师的肯定与鼓励中获取向善向美的积极能量。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当孩子感觉更好时,他才能做得更好,因为指责和埋怨换不回明事理的孩子,积极的暗示才能让孩子有成就感,肯定自己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是啊,每个孩子都享有被爱的权利,只要教师用心爱护,爱的阳光便会照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便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诗意般的哲理告诉我,教育是一场师生之间爱与被爱的修行。爱是教育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位好的教师应是懂得尊重、宽容、关怀学生的好长辈,在学生迷茫时,开导他们,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常言道,教育就像春风化雨,教师要用爱心与责任浇灌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茁壮成长。那么,我们的春风,是南风,还是北风?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