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视角”审视表达,综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 钟惟仁所谓“双视角”,指的是读者视角与作者视角,即语言发出者视角与语言感受者视角。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社会交往中,交际要靠信息交换来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旨在让学生精准表达交际信息,以实现成功交际。
一、“双视角”审视教学,转变教学思维
长期以来,人们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阅读方法中受到启发,认为“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但值得注意的是,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读不能等同于表达或替代表达。当前,部分语文课以读代教、以读代讲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读熟了就弄懂了”“学生读熟了就没问题了”。虽然语文课程提倡“多读多悟”,但不少教师仍只愿把“读”摆在重要位置,在“悟”上不愿多花时间,因为“悟”往往是悄无声息的,是无法显性呈现的。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悟”是必不可少的,是不能缺席的。
“鹦鹉学舌式”的写作教学,使学生很乐意在抄写、仿写、背诵层面找出路。这些纯粹的技法式写作教学很受师生欢迎。其原因有二:一是它具有可操作性,即使生搬硬套,也可以看到直观效果;二是它具有简便性,简单易学,一学能用。但长此以往,学生学起来乏味,教师教起来枯燥。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文字与言语只是浅层外壳,其核心是表情达意,而“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表情达意”在技法式写作教学中恰恰容易被忽视。
写作是“因情生文”还是“造文作情”?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部分教师之所以鼓励学生进行“依葫芦画瓢式”的仿写、誊抄,是因为其教学思路还停留在满足应试需要上,没有真正关注写作的交际需求,没有关注到阅读与写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阅读时,学生处于读者视角;写作时,学生处于作者视角。而“双视角”审视教学,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阅读时,从读者视角与作者视角关注文本;写作时,从作者视角提炼表达要点,从读者视角丰富补充,以突破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难点和困境。
教师应甘当“潜水员”,不露痕迹地游走于教材(作者)与学生之间。教学如花样游泳,学生的学习表现就是水面上的展示过程,这是看得见的教学“明线”;教师的潜心指导如同水下的力量支撑,这是不宜外现的“暗线”。当教师直接参与本应由学生完成的活动时,就犯了“包办代替”的错误。而“双视角”审视下的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双视角”审视阅读与写作,达成多层面深度融合
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分离,读写孤立”现象较为普遍,这也是学生觉得“阅读不易、写作艰难”的主要原因。“语文即生活,生活有语文”并未在教学中得到体现,教学脱离学情基础,自然就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双视角”审视阅读与写作教学,旨在实现多层面、多维度的融合教学。
(一)“双视角”审视阅读教学,促进教读融合
不少语文课存在拖堂的情况,原因何在?通过大量课例分析,笔者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明暗线”错位,也就是教师不愿意当“潜水员”,自己做得多,学生实践少。以朗读教学为例,部分教师在朗读示范、重点讲解、学生练读后发问:“同学们,你们的朗读很到位,我也想读,可以吗?”这一教学行为初衷是好的,是希望学生强化所学。但殊不知,在教师反复示范的过程中,朗读的主体渐渐由学生变为教师,这便是本末倒置、明暗线错位了。有时,教师希望面面俱到,却面面难到,而简洁明确的教学指令、精准到位的点评指导,才是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提高的关键。学生朗读到位,教师即时给予肯定评价;学生朗读不够准确,教师可以在学生表现不到位的地方具体点评或示范;学生朗读错误太多时,教师可以进行全方位示范。在“双视角”审视下,教师要重点关注的是,从读者视角看,学生是否把句子读准、读顺,是否在朗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从作者视角看,学生朗读时的音高、音长、音调是否与作者表达的情感相吻合。教师要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以促进教读融合。
(二)“双视角”审视写作表达,促进读写融合
当前的写作教学,通常从教师需求出发,学生处于被动写作状态,常常是“无话可说,无情可表”。从学生视角看,他们常常认为,作文是教师要求写的,不是自己想写的,自然免不了无病呻吟。面对这一写作教学的常态化问题,教师该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在学生的认知中,“教师要我写”与“我能否写好”是关键的矛盾冲突,教师应按照“写什么—怎么写—如何根据要求写”的逻辑,帮助学生建立表达意识,明确写作路径。
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就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寻找突破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悉心观察生活,引导学生探寻写作的本质——表达。语文课程的核心是交流表达,要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寻找与其日常生活、所思所想相契合的表达内容,是教学的关键。简而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细节、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的积累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直接经验,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二是通过间接经验,即阅读符合学段特征的优质读物,从文字中生发感想,汲取智慧。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心愿墙”“读书角”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表达氛围。
学生有了表达意愿后,教师可以通过“双视角”审视学生的表达内容,使学生的表达更丰富、合理、有逻辑。如某一班级的“心愿墙”上张贴了不少学生的想法,学生甲写道:“我希望妈妈能考到赣州来工作。”学生乙写道:“希望日本不要将核污水排到海里。”透过这两名学生的表达,我们可以感知他们的内心愿望:学生甲的愿望来自对家庭的关注,学生乙的愿望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这是作者视角表达出来的“情”。我们不妨换位至读者视角,即从读者层面理解内容,透过学生甲的表达,读者不由会产生一些疑问:你的妈妈现在在哪儿工作呢?为什么要通过“考”的形式才能来赣州工作呢?她从事什么工作呢?同理,学生乙的表达也会让读者产生系列问题:日本排核污水到海里有什么危害?有什么办法让日本不排核污水到海里呢?这些都是读者希望知道的内容。
从以上案例不难发现,作文是“因情而生”,写作就是表达,表达准确比表达华丽更重要。准确表达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需要,有了准确表达才能确保表情达意通畅。修改是促进表达通畅的办法之一,而充实内容、反复修改的过程就是“双视角”换位思考的过程,也是尊重读者的过程。所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正是反复锤炼语言的艰辛与读后情感共振的满足。所以,“双视角”审视写作表达,有助于学生情感表达更充分、更具体,更让人产生共鸣。
“双视角”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能让学生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让教学更具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将“双视角”审视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进行全面、有意义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实现真正的碰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