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表现性评价
作者: 周瑜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为增强指导性,“新课标”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考试、新评价”的背景下,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评价探索,各地不断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改革案例,将教育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大家逐渐关注到表现性评价是回应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改革对评价的要求,是回应如何测评新素养时代所需的基于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和高阶思维,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试只用于简单的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局限性。
本期专题编辑部邀请了广东省刘贤虎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其团队成员,为我们呈现表现性评价在评估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路径。他们从表现性目标、任务与评价框架的设计与运用,展示了表现性评价在撬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同时在如何进行素养导向下的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促进素养养成等方面,引入多个实践案例,为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提供了可借鉴的策略。
上一篇:
“双视角”审视表达,综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下一篇:
数学表现性评价: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