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课堂教学,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 吴琪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目标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课堂,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发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智力的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情境,使他们能自主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而“探究—发现”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以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下面,笔者以“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应用”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教材分析】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应用”是概率与统计的重要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等概念,本节课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概率与统计奠定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学习了相关关系之后,明白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种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强还是弱?做出这种判断有无出错的可能?出错率是多少?把握性又是多少?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导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了频率与概率、相互独立事件等知识做铺垫,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就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解独立性检验的思想、卡方及其临界值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要通过温故知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循序善诱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铺垫和启发,才可以突破这一难点,此外,教师还要设置相应的练习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会对两个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明确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归纳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体会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发现、探索的乐趣及成功展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通过对图形计算器的使用和操作,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情怀。
4.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及落实途径: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与分析,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充分利用图形计算器的数据收集功能、绘图功能、数据分析与处理功能,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掌握独立性检验的思想和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有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而另一些人却认为吸烟不影响健康。理由是:有的吸烟老人却很长寿。这两种观点哪个正确呢?教师引入一组调查数据(如表1)。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对立观点制造认知上的冲突和矛盾,使数学生活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层层设问,诱导思考
师:如何通过表中的统计数据判断患肺癌跟吸烟是否有关联?
(学生讨论、探究,并用图形计算器计算、作图,最终得出答案)
师:用图形计算器算出结果并回答问题:在不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重是多少?在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重又是多少?你的结论是( )。
师:用图形计算器作出等高条形图(如图1)。
你的结论是( )。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图形计算器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分析思考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师:你们认为根据上述方法做出的判断可靠吗?把握性有多大?
(学生讨论、辩论,可能会出现可靠和不可靠两种不同的观点)
师:回答可靠和不可靠都有道理,那么可靠性有多大?需要一个量化的标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独立性检验。
【设计意图】设置一个有辩论性的问题,让学生辩论、质疑。一方面,为引出独立性检验的思想方法做铺垫;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吸烟与患肺癌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为统计量的生成奠定理论基础。
三、知识生成,卡方检验
教师介绍卡方的提出者: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并给出卡方的表达式。
师:根据卡方的表达式,请大家说说卡方的大小和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有何关系?
(学生探究讨论并做出回答)
四、结合理论,实际应用
师:在吸烟和患肺癌的例子中,请根据卡方的值,并结合临界值表,说说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和启发。
(学生用图形计算器计算、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师:请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图形计算器做出真实的选择,并用图形计算器算出卡方的值,回答有多大把握认为性别与喜欢足球有关联。
……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同时通过图形计算器现场收集数据,并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并让学生体会独立性检验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图形计算器的强大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思考】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以吸烟有害健康和吸烟不影响健康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开始,不失时机地引出了吸烟与患肺癌是否有关联这一问题,进而切入本节课的主题——独立性检验,这样具有生活化、趣味化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二、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探究
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设问,不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思考,进而生成本节课的重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应用。在难点突破上,教师采用层层递进、循序善诱的方法,使得整个过程清晰、自然。同时设置了相应的习题和学生活动,充分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相关知识的联系、穿插,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联系性。在“热闹”的活动背后渗透数学本质,恰当地引进数学史,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
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数学实验教学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以无线模块为媒介,在数学实验室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学图形计算器进行学习和探究。这种数学创新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绘图,还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并进行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引导学生采集数据、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