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拓读、仿创
作者: 方芳
儿童诗以儿童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美的事物,用精炼的、富有节奏感、形象化的语言,直接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情感,充满着童真童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对学生学习诗歌提出了“(学生应)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的要求。如何在任务群视域下,通过单元统整的方式进行诗歌的诵读与创作呢?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尝试阐述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一、探寻巧妙表达,学悟诗歌特色
不同学段的诗歌教学有不同的目标指向,如第一学段的现代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等方式激起学生对诗歌节奏、诗化语言的感悟;第二学段的现代诗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有着较为具体的知识技能指向。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编排了冰心的《短诗三首》、艾青的《绿》、叶赛宁的《白桦》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些现代诗的教学目标均指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现代诗的特点进行点拨和引导,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领悟,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1.赏读富有韵律的节奏
现代诗语言鲜活、节奏感强,这种节奏感首先表现在押韵上,如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诗,每一小节的尾字“候”“走”“柔”“垢”等韵脚是“ou”,所以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这一语言特色,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其次,现代诗的节奏感还体现在多种手法的运用上。如冰心的《繁星(一三一)》就通过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2.关注丰富的表达形式
一首好的诗歌,在内容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形式上也同样具有特色。相较于古诗,现代诗的表现形式是丰富的,每句的字数、诗歌的节数、内容排列的方式都没有限制,而这灵活的形式也造就了现代诗独特的美感。如冰心的《繁星(七一)》一诗的排列方式就极具特色(如图1),作者通过对“园中”“叶下”这些家乡之景、童年之趣的回忆,进一步表述了“(靠在)母亲膝上”的欢愉,回忆了童年,歌颂了母爱。而且,随着作者情绪的层层深入,诗歌内容的排列也以层层渐进的方式体现,达到了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
3.探究巧妙的表现手法
与古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感抒发方式不同,现代诗中的情感表达要直白得多,但有时又带着一些隐性色彩,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也让诗歌充满意趣,具有美感。如《绿》中“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将目之所及的绿色比作倒翻的墨水瓶,让读者感受到“绿”扑面而来,“绿”无处不在;《白桦》中“仿佛涂上银霜”“雪绣的花边潇洒”“洁白的流苏如画”,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桦通体洁白的特点;《在天晴了的时候》中“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不再胆怯的小白菊”等句,用拟人的手法,使雨后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变得更具生命的色彩,充满勃勃的生机。
4.品析独特的文学意象
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让诗歌中浅近的文字、普通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变得鲜活而有张力。如《在天晴了的时候》中的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事物,已经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有着会炫耀、会胆怯、会闲游等特征,是人格化的形象,有情有趣,让读者心生欢喜。《繁星(一五九)》中的风雨,是大自然中的风雨,更是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这些普通事物的背后,是诗人深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意象放入具体的语境中细细品读,以达到与诗人的思想共鸣。
二、拓展诗歌内容,丰富阅读视角
指导学生创作诗歌,仅仅依靠教材中的诗歌范例是远远不够的。为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兴趣,教师可以重新筛选、整合、拓展诗歌阅读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歌的音律美、节奏美、画面美、语言美,为之后的仿写诗歌打下基础。
1.童趣小诗,提升兴趣
具有童话色彩、充满着想象力的小诗往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如诗歌《不学写字有坏处》:“小虫写信给蚂蚁/他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我想你/蚂蚁收到他的信/也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看不懂/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蚂蚁不知道小虫的想念/怎么办呢?”拓展阅读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将“我想你”“看不懂”遮去,让学生猜想这三个空填什么内容最恰当,而解答的秘密就藏在题目“不学写字有坏处”上,学生读来豁然开朗。
再如,诗歌《6和9》:“6和9玩踩气球的游戏/一不小心/6的气球被9踩破了/6不服气地大叫/你怎么可以把气球系在头上。”依照着数字的外形展开想象写成的小诗,学生读着如做游戏般有意思。这一简单却独具匠心的儿童诗,与学生生活结合紧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一读、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
2.哲理小诗,培育思维
教师引领学生拓展阅读诗歌,除了带领学生诵读有趣、有想象力的诗歌,那些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诗歌也可以读一读。如鲁藜的《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诗人通过“珍珠”和“泥土”两个意象,劝诫人们不要自恃高贵,要甘于奉献。这类哲理小诗的诵读更能触碰学生的心灵,将真善美的种子植入他们的心田,让他们从诗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三、创作特色童诗,抒发真情实感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创作诗歌体现了学生飞扬的思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同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儿童诗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让他们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完成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
1.点亮思绪,模仿写诗
仿写短诗可仿写句子,也可以仿写诗歌小节,让学生模仿诗歌的格式和内容,把读诗的感受与共鸣倾吐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仿写诗歌的方式较多,笔者认为填空式仿写(如图2)是非常适合中低学段学生的,这一方式能将仿写内容细化,学生填补、替换词语的过程,就是逐渐形成诗化语言的过程。
2.积极表达,尝试创作
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拓展,经过一系列优秀儿童诗的滋养,学生逐渐明晰了现代诗的特点,感受到诗歌带来的思想升华,在仿写短诗的过程中找到了创作的自信。有了以上铺垫,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完成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自由写现代诗。
自由写现代诗,需要学生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对生活、对自然有着细致的观察,能大胆想象,用充满童真的语言倾吐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学生从学习、品鉴诗歌中积累了经验,也能创作出独具特色、充满真情的诗歌。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从《繁星(七一)》中获得启发,创作了形式活泼的现代诗《树》。
一棵
两棵,
三棵……
好多好多棵树,
有的在看地上的蚂蚁表演,
有的在睡觉,
有的在听音乐会,
有的摆好了打架子鼓的姿势,
不动,不动,
大家专心地——不动!
我是其中最幸福的一棵树。
晴天——人们都到我的脚边乘凉,
雨天——雨点滴滴答答落到我身上,对我歌唱,
刮风时——我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握握手,说说话,
下雪时——北风为我穿上了一件洁白的大棉袄,真暖和!
做
树
真
幸
福
!
3.总结升华,汇集成册
为了让学生获得持续创作的动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创作成果汇编成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设计好诗集的封面、封底,做好内页的装帧,撰写序语等。在编制诗集的过程中,学生兴致高昂、收获满满。诗集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将其放在班级阅读角,供大家交流、赏鉴。
儿童诗的学习与创作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应根据学情,丰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诵读、创作、分享活动中习得知识、体验情感、倾吐感受,提高创作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