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写实性插图与叙事类文本融合教学探析
作者: 李小琴“课本插图反映事物真实特点,不会随意做出有悖于事物发展特点的臆造和虚构。”学术界肯定课本中插图的教学意义,普遍认为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字型教科书,插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审美力等。国外有研究认为,当文字和画面共同呈现时,学生有机会搭建言语和图像的心理模型,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类文本多用写实性插图,写实性插图旨在如实地表现故事中的一个剖面。笔者以叙事类课文《西门豹治邺》及其插图为例,谈谈利用课文插图进行教学的意义、原则和策略。
一、图文融合的教学意义
《西门豹治邺》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汉代褚少孙补《史记·滑稽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对照文言文版原文,课文删去了将巫婆、侍女及三老推入河中的情节,增加了新娘“满脸泪水”这一细节,并简述了西门豹在邺城的功绩。其余内容大致为“翻译原文”而来,由此体现了文言文翻译式改写的“言简义丰”的特点——略去了人物服饰外貌、心理活动、神态的描摹,大致保留了故事的原始面貌。语言层面的通俗易懂,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难度。但这种“去主观化”的改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空白:故事梗概清晰得当,但是细节却云遮雾绕,充满着不确定性,影响着学生对语义和文义的建构。再者,这类“翻译式改写”不可避免地改变文章原有的言语细节,如“幸来告语之”课文改写为“请告诉我一声”,原文“幸”作副词,有“幸亏、特地”之意,结合课文,应解释为“特地”,“烦你特来告诉一声”,既体现了西门豹谦和有礼的一面,更显示出西门豹身为父母官的出色谋断。“幸”字翻译的缺失,在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的形象上“打了折扣”。
(一)插图抽绎故事情节
课文的主要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巫”,即西门豹新官上任,体察民情,得知巫婆造恶之事。此时巫婆没有正面出场,但是她所造的恶果已让百姓有苦难言,为之后的“治巫”造势,让读者不自主地将眼光投向“治巫”部分。课文插图对应的内容为课文的第二部分“治巫”,这也让师生明白,这一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治巫”和“治邺”的关系:课文名为《西门豹治邺》,为什么“治巫”却是重点呢?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在这篇课文中,插图主要承担复述的功能,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来复述故事,给师生理解课文带来便利。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借助插图明确课文的重点,教师不必花费过多时间为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这一突出重点的写实性插图为教学节约了时间。
(二)插图还原故事场景
当今,物质资源极为丰沛,科技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西门豹治邺》一课的背景为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一时代背景与当今学生生活相距较远。学生无法想象当时人们的装束、武器,进而不理解当时的行政管理制度,习惯用现代思维阅读历史故事,所以他们较难理解古人信仰神明的观念及随之带来的“巫控权”的政治生态,不懂得当时百姓对巫术的服膺和畏惧,继而不能很好地体察人物的行为逻辑,也就不明白西门豹治巫办法的巧妙。基于这一学情,教师要查阅并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背景、进入情境。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能出现因查阅的信息缺乏科学依据,产生教学上的失误。而《西门豹治邺》的课文插图对西门豹、卫士、官绅、巫婆、百姓的装扮描绘精细,对武器刻画准确,直观地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架起了一座桥梁,给教与学带来了便利。
(三)插图细构人物形象
传统叙事类文本刻画人物形象大致从外貌、神态、动作、对话、心理等方面进行正面描绘。但《西门豹治邺》一文与传统的叙事类文本不同,它对人物的正面刻画不多,因此,学生如果只阅读文本,容易对人物形象把握模糊,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在这一情况下,课文插图的重要性就体现了。
首先,插图很好地还原了人物的外貌,通过色彩和构图暗示了课文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西门豹身着红色,其余人身着青色、灰色、褐色等,且西门豹的身躯勾勒得更为宽厚伟岸,意在突出其身为父母官的庄重和威严。此外,插图很好地还原了人物的神态,如西门豹、百姓蹙眉,表现了他们对巫婆和官绅做法的愤怒;士兵抿唇,表现出他们的严肃;官绅瞪目,表现出他们的惊惧;巫婆的呼号和泪流,表现了她的惊恐和哀求。总之,西门豹的威严怒目、骁勇正直,官绅的战栗虚弱,百姓的不平与畅快,巫婆的恐惧与哀求,都从课文插图中很好地呈现了出来。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利用学生对色彩的感知来辨明人物的地位、人物的性格、人物的精神品质等。
课文插图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课文所处时代的距离,还填补了课文对人物衣着服饰、神态、动作描绘的空缺,细腻地刻画了各类人物,精准地服务了文本,甚至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与课文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如此,以分析插图为手段的教学,在便利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便利了教师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也使教师能更从容地进行拓展延伸。
二、图文融合的教学原则
图文融合教学应始终坚持以文为中心,图片仅是辅助,不宜本末倒置。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过程中,首先应思考如何利用图片完成课后学习提示中的问题,始终锚定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语文课程目标。
(一)以文为中心
在运用插图教学的过程中,插图是辅助。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要始终在理解和阐释文本上不放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从语言(“语”)和内容(“文”)两个维度分析,而叙事类文本的内容维度,又可从环境、情节结构、人物、主题四个层面探究。教学《西门豹治邺》时,教师必须先明确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字写字、读通文本;再将课文与文言文版原文进行对比,分析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引导学生探析主题,启发学生思考西门豹的惩治方式跟“治巫”的关系,分析“治巫”为何能达到“治邺”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中学段学生阅读学习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先文后图,以图证文
课堂导入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问题可以指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以某一个活动为契机,提示学生先阅读文字,再浏览、分析图片,鼓励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在学生有了关注课文插图的意识后,教师的设问可以进一步细化,如就人物形象设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文字描述,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再结合图片,补充阐述图片着重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质,进一步分析文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而图片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发挥图片对于文字的填补和解释作用,将文本中的留白补充和细化,以启发学生思考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表现手法,分析它们在表现主题上的异同。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宜引导学生先关注插图再阅读文本,因为学生对插图有了先入为主的理解,可能会放大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在后续阅读文本时会产生一些偏差。
三、图文融合的教学策略
教学《西门豹治邺》时,除了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的知识目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理解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方法好在哪里,重点分析课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等等。这些,既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识文断句的能力,基本能自主理解课文大意,但由于阅历及视野的限制,理解的角度还不够全面,更难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学生初步达成课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后,教师要帮助他们了解故事的文化背景,引导他们分析细节、理解主旨,以达成更高阶的思维发展目标。
(一)讲解插图,理解课文
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插图,通过插图回顾课文内容、明确故事发生的背景、明晰插图中的人物形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复述插图内容或鼓励学生为插图命名,提升学生的图文结合意识。学生阅读插图,能强化对故事背景、人物特征、主要情节的了解,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有的教师未及时关注课文插图,直接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到了课文教学中后期才插入图片讲解,很可能为时已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已经到了发展阶段,而图片的讲解还是起步阶段,图文讲解不同步,会影响图文结合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互动,加深联系
在引导学生梳理文脉、指认插图中的人物后,教师可以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提醒学生根据插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猜测人物的心理状态。如教师可以如此设问:大家仔细观察,主人公西门豹面色严肃、眉头紧蹙,猜猜他此时在想什么?巫婆双臂挥舞、挣扎不已,此刻她在想什么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能有逻辑、有条理地补白文本内容,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也使图文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为学生之后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三)图片辅助,巩固认知
有效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后练习设置环节中,插图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可以以课文插图为观照对象,布置看图写话练习。在这一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设置多种写话要求。如课文简述了西门豹命令卫士将巫婆投入河中的片段,而课文插图极为细致地描绘了这一场面。这样的看图写话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西门豹治邺》这一叙事类课文所配的写实性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也为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教师在利用插图教学时,应注意以文本的解读为中心,不宜本末倒置,让学生花费过多时间赏析插图,将语文课上成美术课。教师应尝试多种形式的图文结合教学方式,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