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的重新认识

作者: 黄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优化教学方式。优化的落地与执行,就要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为了出新、出奇,而是为了让学习者始终对学习保持好奇,以达成核心素养提升的终极目标。

改变、优化,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真正理解方式方法的概念以及操作方法,而不是盲目地以形式来证明。“意见”指出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这些具体、可查证的概念,给一线教师执行指明了方向。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理念部分,提出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其中的方式也明晰地界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请注意,无论是“意见”,还是“新课标”,说的都是合作学习,而不是小组合作。二者有着明显差异,小组合作不能取代合作学习。

一、从概念界定区别“小组合作”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旨在通过合作,让身处其中的学习者共同参与,获得学习成果,抵达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实现个体的最大进步。合作学习,重在学习,合作是学习的组织方式。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是否有学习产生,没有明确。这一概念在意的是“小组”这个合作单位,关注的是:什么是小组?小组有多小?小组中都有谁?小组成员承担什么任务?我们常将二者混淆,以至于谈及合作学习,常见到的就是:四人一小组或是六人一小组;你来做什么,我来做什么;讨论时各抒己见,汇报时还是个别组员侃侃而谈……总觉得不对劲,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如何让学习的效果得到优化?如何去除“摆桌子”“围圈子”的形式主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从要素角度重识“小组合作”与“合作学习”

关于合作学习,美国教师 R.布鲁斯·威廉姆斯所著的《合作学习有讲究》中提到了六个核心要素:第一要素,反思;第二要素,个体成就;第三要素,协作;第四要素,高阶思维;第五要素,情感纽带;第六要素,社交技能。这六个要素对于开展真正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理解要素,能让我们从注重“小组合作”的形式,转变为注重实现“合作学习”。

例如,要素中的“反思”,排位于合作学习的第一位置。可见,从反思中发现问题,确定共同探索的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这是合作学习建立的基础。又如,要素中的“协作”,提醒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时,并非从头到尾以一种方式“打天下”。合作是否开展,能否成功,取决于学习目标的需要,取决于学习个体的需要,还取决于学习内容和个体接受程度与知识储备之间的关系。所以,合作学习是一种灵动的学习,而不是固定、僵硬的流程。

合作学习并不是排斥其他学习方式,而是与其他学习方式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助力,这样才能达到要素中的“高阶思维”。高阶思维的学习,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模式,也可以与其他方式组合,关键看学习的需要。要素中的高阶思维提示我们,合作学习并不是“你说、我说、大家说”的一派和气,也不是个别优等生的一枝独秀,而是促进小组中每一个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阶升级。

合作学习也非常在意合作者的情感纽带和社交技能,这是合作的“黏合剂”,是学习动力的“添加剂”。 情感纽带和社交技能,是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两个要素。前者关系着合作学习课堂中师生、生生的情感联结,学习动机的激活以及积极学习情绪的维护;后者关系着合作学习中必须具有的各种合作共事能力的培养与习得。拥有“黏合剂”与“添加剂”,学习者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既能实现同伴间的互助,也能让个体原有的技能得到发挥;以情感为纽带进行维系,让个体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让整个合作的层次都得到提升。

《合作学习有讲究》,还专门提出了“课前准备”的六个要素。与上文提出的要素不同的是,这是在特别的学习领域中要遵循的要素。可见,合作学习不是笼统的形式,而是结合具体情况展开的高度结构化的教学,要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策略。“课前准备”的六个要素为:沟通交流、空间物料、小组构成、课堂支持、管理策略和成就监测。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作为设计者,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比如,不同课型需要不同策略,不同时段要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合作。如果总是以“小组讨论”这一种方式进行,且动不动就启动“让我们来小组讨论吧”。这种没有区别的活动,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三、从学习角度精准定位“小组合作”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既要考虑居于纲领位置的“学习核心要素”,又要分阶段考虑合作学习的“区域学习要素”,将各种策略、方法随机组合,获得最优效果。学习进展到什么阶段,使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取决于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的状态,还要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合作学习,不是凌驾于其他学习之上的,和其他学习方式,也没有优劣之分,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合作学习能让学习更为灵动,让学习真实有序地发生,让学习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在合作学习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哪些问题要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这才是教师最需要考虑的。遇到实际困难,并且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合作;遇到无法一步到位,一次性解决的问题时,要调动学习方法、策略予以解决。所以,合作学习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学习的设计,而不是形式的陈列。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有更重要的课题需要研究和探讨。例如,班级人数太多,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怎样确保学习者个体获得学习成就?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评价,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当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问题的思考上,就会发现——合作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是对已知已会的反思,是借助合作力量让每个学习者得到提升的有效学习。

提出一个好问题,至关重要。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中的《精卫填海》。如果课堂中教师只是询问一般性问题:精卫是谁的女儿?女娲死后,化成了什么?精卫依然在做些什么?为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合作,无异于浪费课堂学习时间。因为学生只是简单检索便可得到答案。设计出需要合作的问题,教师应关注这一单元中选编的其他几篇神话故事,实现单元统整式学习。例如,对比盘古死后的变化,参考女娲补天的神迹,同样是神,精卫变成了一只小鸟,如此弱小,这是为什么?上古先民为什么要这样写故事?

这些问题就值得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绝非停留在“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讨论中,而应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拓展。例如,提供相关资料,了解故事中人物的背景资料;对比几篇神话故事的写作角度;组织学生进行单元统整式学习,关注单元的前后篇目;拓展了解今天的填海造地、开发自然等行为。学习中,学生应发挥特长,协同出力,在学习中形成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可以以四人小组的方式进行,还可以进行分工,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学习,但要确保学习目标统一,学习方向一致,学习成果共享,让合作学习真实发生。

合作学习研究,会让学生对学习的方法、策略、组织原则等有更多思考。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无法预估的困难和挑战,甚至会遭到质疑。希望教师能在探索中多辨析,让实践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进步。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