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学习:内驱力与“自动性”

作者: 程志

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教育的发生和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本能性超越”,即学习的发生。传承文明的火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代人对一代人的否定、赓续和超越,人们通过学习前人累积的文明成果实现自我超越。我们可以认为学习是一种发生机制,它让继承和超越成为一种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这也让学习本身拥有了一种建构视角。当我们把学习当作一种外在与内在互动的过程时,我们才能说,学习是由诸多因素建构而成的。

因此,在这种建构主义的视域之下,在谈论学习时,我们可以从方法论上找到一种所谓的“行之有效”的学习之法来加以传授、引导,并产生一种学习力,进而推动人的成长。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谢麟的《学习之光:用对方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不仅向人们呈现了学习的重大意义,还为广大家长、孩子提供了一些极具现实性的案例,给人们以学习的启迪,并开启广大家长、孩子培育学习力、启动学习力的生涯之旅。

如果你想知道从这本书中能学到什么,那么,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它带来的不是些具体的知识,它是关于学习知识的诸多论断和方法性指导,它不涉及具体的知识性问题,它所讨论的是学习行为本身。我想,这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它带有现实性、指向性、切近性、问题性和导向性。正因如此,它才值得被家长和孩子看到。当然,必须说明的是,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当下中国教育的内卷现状,人们希望通过学习方法的更新与更正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地针对孩子学习本身的问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作者在书中所谈到的关于内驱力培养的问题,“方法、动力、关系,这就是自主学习力提升的三个核心要素”。作者明确指出,作为以关系为核心的自主学习力提升的问题,其本质就是要协助孩子与周遭的人与物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作者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辅之一定的方法,我们才能有所成效。

作为拥有自我意志的个体,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必然由自我意愿所导引,进而产生基于自由意志之下的学习驱动力,当然,这在作者看来只是驱动力的一个方面。当下中国学生之所以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仅与当前人们的实用主义观念有着诸多关联。无论是在我们的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学业已被异化为一种考核机制,伴随这种考核而来的是一种资源抢夺。在笔者看来,如今的学习早已脱离了原有的成长性意义,而伴随更多的是一种强关联的目的性意义。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营造的关于学习的“学海之苦”的固有想象,让孩子们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更奢谈基于自主意愿之上的学习自主性。

诚然,作者提供的各种方法,固然有其实用性价值,并且作者时常以一种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期待面对孩子和家长的问题。“等待孩子成长”“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自然后果法”“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等,这是作者对当代中国青少年的一种热切关爱和无限期待。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人们对学习本身的观念认知发生偏差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固然我们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这套方法本身也是人的内在需求,它必然要经由人来具体实施并加以完善。因此,我们可以看见这种方法理应内嵌着一种人本主义态度,即当我们在采用某种方法之前,首先要认识到不同的孩子他所拥有的不同状况及其内心的真实诉求。很明显,唯有如此,我们的学习才会产生一种内生性动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难道我们不能说“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吗?事实上,学习行为本身所产生的巨大效能必然引发内在知识结构的裂变,正是这种裂变效应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所以当我们学习时,我们才需要通过肯定人的价值来唤醒人的求知欲,这也是《学习之光:用对方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一书的真正意义所在。它书写着诸多关于肯定人的价值的言行方法,在这些具体的方法之下,我们可以体察到的是作者对于“学习行为”的敏锐性及其对中国青少年未来的无限遐想。唯有肯定人、发现人、改变人,甚至“创造”一代全新的人,我们才能从现实的囹圄中突出重围。

学习是个人之事,但又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只有将自身的学习与人生发展、家庭命运、国家命运相联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一个民族的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努力。简言之,我们要始终站在民族发展、国家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待个人的学习,唯此才能真正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

学习力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因为学习所必然带来的效率问题,让我们看到“效率至上”理念的危害,以至于人们在正常生活中时常带有一种“自我缺失感”,即总是感觉自己比别人少获得了一些什么,这样就一定会带来更多的焦虑不安。有时很多方法所引导的也必然是从这个角度去提升孩子对于效率的认知的,因此,所获得的必然是这种因“缺失”而带来的焦虑感。当前,不管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计划的制订,还是难以计数的课外辅导班,都让我们目睹了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怪现状”和“加速度”。如果说《学习之光:用对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力》除了在学习方法之外还有怎样的价值,那么我想补充的是,这本书多了一种心灵的关怀,即便在方法论的提炼上也时常带有作者固有的温度去体察自己所曾辅导过的每一个孩子。

“自主学习”让我们拥有了继承前人文明并进一步阐释文明的内在动力。不可否认的是,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种“教育—学习”结构模型的演变、再生与创造。这种超越性结构的发展,让人类拥有了一种既滋生于人体内在的生物性本能,但又要实现自我社会性发展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人类自我内在的求知欲与创造力。那么,唯有更好地激发出这份潜藏的“求知欲与创造力”,我们才能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真正地成了“学习之光”。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人文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