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书香点缀流年
作者: 程翠菊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多年前的那个女孩——她独自一人坐在老房子的地板上,身边随意散落着几本书,阳光透过薄薄的纱帘,在她的身边形成几个光点,随着风吹动纱帘,光点也不断晃动,她也浑然不觉。细小的灰尘自由飞舞着,犹如女孩肆意奔腾的思绪。书给她带来了安静,让她屏蔽了父母焦急的呼唤……是的,那便是幼时的我!
我爱书,这大概是我最斩钉截铁、肆意妄为的表白。自从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便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把“阅读”传递给了孩子们。
还记得刚毕业的那些六年级的孩子们,我和他们一起品读苏东坡,垂涎三尺地谈着“东坡肉”,且透过肉香,看着那个穷得只能在小火上烤着骨头咂摸着味儿的东坡先生,一品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和他们一起仰视李太白,装模作样地谈着“三百杯”,却透过酒香,敬着那个洒脱得宁愿在酒席上当去华服的“谪仙人”,一品他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在这样的快意阅读下,孩子们的作文里充满了古今文人的各样人生。所以,非常幸福,我在孩子们上了中学后,还收到了一篇篇以我为主角的作文,字里行间写满了他们和我的生活点滴,写满了他们对小学六年时光的留恋。
2023年9月,我又迎来了一批一年级的孩子。我如一个摆渡人,带着书籍的光芒、阅读的力量,为孩子们指明方向。
阅读,当然要培养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的培养,从营造氛围开始。班上的图书角是孩子们的第一处宝地,他们在那寻找奥秘。还记得第一节语文课,我们学习了《我是中国人》,浩东小朋友一口气说出了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惊得孩子们目瞪口呆。待他自豪地告诉孩子们,是从绘本《了不起的中华服饰》中了解到的时,我看见了孩子们眼里闪耀的光芒。那一刻,书的魅力尽情绽放。
渐渐地,一下课,走廊上、课桌前、书架旁,或趴或跪或蹲,孩子们用各种姿势和书相处,孩子们在心中悄然种下了一颗阅读的种子。
种子虽已种下,但离长成树、开成花还有漫漫长路。一时的喜悦,难以支撑孩子们抵达阅读的殿堂,我要让孩子们明白坚持的意义。我充分利用每天雷打不动的阅读课,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还记得,初入学时,大部分孩子并没有能力借助拼音独立阅读,所以我们的阅读课,是从我的朗读表演开始的。在阅读这件事上,我没有借助多媒体,怕过多的动画与音乐让孩子们忽略故事本身的精彩。更希望通过我的表演,用夸张的表情、不断变化的声音、适时的互动,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书中的趣事。我有时是变化的小猪,有时是很爱很爱小兔的兔妈妈,有时是拥有一件不断变化着的红毛衣的莎娜……慢慢地,孩子们产生了阅读更多故事的愿望。
输入的内容,要是能化为自己的能力并输出,那会让孩子们有多大的获得感呀!记得前几天,一名不常在家的家长遇到我,有些夸张地说:“程老师,我们群里的课文录音是你朗读的吗?”我笑了:“对呀!”他大概是有些不相信,又问了一次:“真的全都是吗?”我肯定地点着头:“是的!”这就是我带着孩子们走向书籍的法宝——朗读。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我每天把课文录好音,并发在家长群里。孩子们从模仿开始,读准音、读通文、读出情,而这绝不是一篇课文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有许多孩子,就从学习朗读开始,不断挑战自我,扩大外延,开始了更多课外朗读、阅读之旅。
学校20分钟的阅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把目光放在了家长的身上,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在孩子们踏入小学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做了充足的准备,3000多字的发言稿,写满了对阅读的重视。我耐心说明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向每一名家长展示了老师们精心挑选的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我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我告知他们合理、可行的阅读方法,甚至我还帮着设计了孩子们的阅读环境——书桌的位置、物品的摆放。在我看来,把细节一一展示,能给许多“不知道该怎么做”的家长一些具体的指导。我甚至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长也能捧起久违的书籍,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也配合孩子们拍照、录视频,把生活中的阅读记录下来。
孩子们的一段段朗诵视频,就这样飞进了我的手机里。于是,班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阅读小能手”“朗诵小达人”“顶呱呱小诗人”:梓渤小朋友在学习了《我多想去看看》一课后,写下了“想去西安看兵马俑,领略秦朝军队的威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愿望;芮琪小朋友在学完《彩虹》一课后,写下了“带着花籽去彩虹桥上,把它们撒下来,程老师的院子里就有美美的彩虹花了”的想象;学习了《动物儿歌》后,许多小朋友都开始模仿对动物的观察和描写,令仪小朋友更是作诗一首:“小狗门前叫汪汪,蜜蜂花间采蜜忙。小鱼水里捉迷藏,大雁天空排成行。”
阅读这件事,在我看来,应该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一样自然。从一年级甚至更早开始培养阅读习惯,会让孩子们把阅读习惯深深地刻在骨子里。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把书籍这个朋友,带至孩子们身边,它会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源泉。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紫阳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