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六个转变

作者: 何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六个转变0

自教育部2022年4月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来,一线教师就积极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笔者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每一课的细致备课和设计后,发现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六个转变。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经典的老办法,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教好语文”等,这是几代“小语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教师在继承与发展中,还应从落实核心素养总目标的角度,予以升级。特别是“新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群对语文课程进行重组和呈现,这也在提醒一线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随之变化。下面,笔者对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中六个较为典型的转变进行分享。

第一,针对第一学段“识字写字”与“朗读”的转变

转变1:识字写字

以往,教学注重获得知识,在意学好每一个字。因此,常将会认的字当作会写的字教,无论哪一个字,一律做到“会读、会写、会用”。“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力求增加阅读量,这是提升素养的路径。识字写字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阅读服务。会识的字不应升级为会写的字,而会写的字的教学,则主张“少讲多写”,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书写。

之前,也许是教师过于强调对字词的扎实掌握,因此,凡遇到生字必讲,导致低段语文课堂几乎成了识字写字的专属课堂。教师常将优质故事放置一边,不顾及本课教学的核心意图。其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低段内容时,明确划分了识字单元和阅读单元。不同单元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同时,每课中会认的字,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在阅读时,能够认读,不影响阅读即可。未来这些会认的字,也将成为会写的字。因此,对于会认的字,学生可以随文认读便可。

对于“会写”的字,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先说说“我是怎么认的”“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它还有几个好朋友”等。教师还会提醒“这一笔要写长一点,那一笔要写短一点”,讲解之后,谨慎地让学生写一个。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标”注重充分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学习成果。会写的字,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写,及时在课本中“描红一个,书写两个”,确保会写。课堂中写不完的,教师可以布置课后练习,保障学生会写,或者在第2课、第3课时中补教。

识字写字教学不是点缀,也不是展示,而应在“新课标”背景下得到全面、规范地落实。

转变2:朗读

低段教学,朗读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但在低段语文观摩课中,大多数课堂书声琅琅。而对于低段课堂的评价,我们奉行“凡开口朗读,就是好课”的简单经验。“新课标”时代下的教学,应注重“新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也应“开始学习默读”。默读伴随的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向第二、三学段发展的必经之路。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课后练习题直接提出了“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要求。不出声读,学生才能读得专注。同时,不出声读,改变的是之前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未来阅读时加快速度,提升理解力。因此,默读,的确是一种要“尝试学习”才能提升的能力。同时,《纸船和风筝》这一课第一次完全去除了拼音。这一课有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和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在默读时,认识的字,就直接读出来;一时认不出来的字,可以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猜出”也行。这是为了确保阅读的连贯性。实在不认识的字,可以在默读后提出来,教师再进行辅导。会写的生字则可以设计成随文写。例如,“折一只纸船”的“折”、“祝福”的“祝”,在教学时就可以完成书写。无法与课文学习相融合的设计,可以在之后的教学中统一补学、补写。

第二,针对第二学段“段落结构”与“终端学习”的转变

转变3:段落结构

之前的中段教学,不少教师过度纠结于对“一个词”的深挖,或是在一看便知的内容上重复教学。中年级的“段落结构”学习,是“新课标”背景下这一学段的核心任务。结构学习,不是一看便知的,也不是微观琐碎的。对一段话结构的理解与把握,能更好地促进读写能力的提升。段落结构的学习,让阅读和写作两个板块的能力在段落这一桥梁上得到对接。

教师可以选取结构明晰、规整的段落进行“四步走”教学: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何联系?整段话表达了什么意思?将“四步走”作为中段教学的常态,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一段话是如何写成”。例如,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选取“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一段,让学生发现这一段共有四句话,每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写出西沙群岛鸟多的特点。段落首句就是关键句,凸显特征。其余句分别写茂密的树林、栖息的海鸟、遍地的鸟蛋、厚厚的鸟粪,体现着关键句的意思。对段落结构的解析,让学生不仅看到“写了什么”,还能了解“是怎么写的”,并能欣赏“写得怎么样”。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抵达“新课标”对中段学习“阅读与鉴赏”的相关要求。

转变4:终端学习

中段教学务必把握分寸,不要让学生在中段一开始就学得艰难。教学中,教师按照“新课标”的分层设计,把握中段教学应有的难易程度,不要让学生在“开端”就抵达“终端”。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提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的要求。此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而不是“理解”“运用”“掌握”。在此单元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了解作者的方法,而不是急于说出“我有什么方法”。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也提示了写清楚要顾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提出了将看到、听到、想到的写出来。这些都是“写清楚”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即可。更不能让学生在单元习作中,一下子从写清楚升级到写具体、写细腻、写出情感。

中段学习是低段和高段的衔接,也是迈向更高水平的桥梁。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在一个能力训练点上不断实践,继续运用、巩固。但在中段学习时,不要试图一步到位。

第三,针对第三学段“课内外融合”与“写法学习”的转变

转变5:课内外融合

传统教学特别注重掌握课内知识,在意对知识的记忆、背诵、储存。“新课标”背景下的学习,注重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并形成能力,在运用中不断提升能力,直至形成素养。这就要求在高段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从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

例如,学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时,不要止步于对文言文的翻译、对故事内容的了解,要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搜集资料,了解韩非子当初讲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相矛盾”的真正含义。学习的外延扩展,将有效减少误差。再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泊船瓜洲》时,教师要让学生先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事件,确保不会误读“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会轻易说出“这句话表现了王安石喜悦的心情”。要知道这是他第二次进京主持变法,在瓜洲渡口时,他满心惆怅,对前途一片迷茫,面对眼前一年又一年的春景,他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喜悦存在,但不能代表全部。

高段的阅读学习,不应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的获取上,不应与中段的教学方法类似,而应更加关注学生,让学生主动学、善于学。包括为了学好,主动查找、收集、运用资料;为了研讨,和同伴争论、探讨、展开项目式研究等。这些都是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实,也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应有的教学进阶。

转变6:写法学习

高段教学还应关注写作方法,对文中经典的写法主动迁移和运用。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标”中三大任务群的基本表述框架。“新课标”中发展型任务群有实用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三个任务群都注重阅读和表达的关系建设,都通过“前读后写”的固定格式对一线教学予以提醒。高段教学是小学的“终端”教学,教师不应只注重阅读收益,也不能孤立单元写作教学,让读写分离。这一阶段应视为落实“新课标”,升级核心素养的小学最后一站。因此,教师要更加努力地促进读写融合。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作家使用了反复手法。学生在阅读时的收获,可迁移在写作中。又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桥》一文,作家多用短句,突出紧迫感,具有表现张力,可以鼓励学生在单元习作中有意识模仿。再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散文《月迹》,奶奶的话就是线索,只要一出现奶奶的话,月迹就变,学生就能在奶奶所指引的地方找到月迹。作者是如何在散文中设置写作线索的?学完本课后,可以让高段学生在自己创作时刻意模仿。对写作方法的获取,应成为高段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

“新课标”颁布后,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情、不同的学习目标,主动转变与升级。这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确保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课堂教学更加适应于这个时代,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