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层层推进 融合贯通 重组教材
作者: 叶枚举 曾连生
作者简介
叶枚举,中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泉州市“名师培养”对象,主持、参与十余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多次在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在《江西教育》《小学语文》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习作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特殊单元样式,它由“单元导语”“习作范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训练”六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联系紧密,都指向言语表达,且整个单元的编排都注重内容统整、读写结合和过程指导。因此,习作单元的教学应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结合习作单元定位和教学现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开展单元整组教学,让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一、层层推进,分解单元语文要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六个板块是根据“学习—巩固—应用”的进阶层级编排的。教学时,教师应将单元语文要素分解落实到不同板块、不同层级中。其中,“单元导语”和“习作范文”属于“学习层级”,“交流平台”和“习作例文”属于“巩固层级”,“初试身手”和“习作训练”属于“应用层级”。因此,教师应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统整教学内容,按照“学习—巩固—应用”的进阶层级开展层进式教学。
(一)精读范文,学得习作方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教材都编排了习作单元,每个习作单元都安排了相应的习作范文,且同一单元的不同习作范文教学指向不同。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单元语文要素,从不同角度比较习作范文的异同点,学得习作方法,为习作训练打开更广阔的思路。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品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比两篇不同类型的习作范文,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太阳》这篇范文采用较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太阳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而《松鼠》这篇范文则采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介绍松鼠小巧可爱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比较品读,学生能较准确地感受和领悟介绍事物的不同写法,真正明白如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二)探究例文,获得深度体验
学生比较品读两篇习作范文后,能初步掌握习作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归纳、梳理“交流平台”板块总结的习作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习作例文”,进一步习得具体的习作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深度体验式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安排了《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这是在习作范文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巩固。《鲸》一文采用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鲸的特点,《风向袋的制作》一文采用准确、具体的语言把风向袋的制作方法介绍得精确、直观。教师可以按照“自读自悟—对照批注—获得体验”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分析说明文在写法上的区别。
(三)应用习作,指向语言实践
每个习作单元的“习作范文”和“习作例文”都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习作方法的运用范例,习作方法的掌握最终指向言语表达,也就是指向语言实践应用。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精读范文和探究例文后,用单元整组教学的策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例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比较品读习作范文《太阳》和《松鼠》,体会表达上的不同,并说一说运用不同说明方法的好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初试身手”中的写作提示,尝试迁移运用从《太阳》这篇习作范文中学到的说明方法,简要介绍身边的一种事物;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批注,自主分析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中运用的说明方法,进一步加深对说明文表述形式的了解;最后,教师可以结合“习作训练”板块要求,让学生选择一种感兴趣的事物加以介绍,要求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并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推进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
二、融会贯通,把握单元语文要素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讲解。但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向,改变教学顺序、打破惯性教学思维,是有效开展习作单元整组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教师可以将“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交流平台”等板块巧妙整合,让单元语文要素真正得到落实。
(一)前置“初试身手”,探究习作方法
习作单元设置“初试身手”这一板块,目的是让学生从“习作范文”中习得习作方法,并在尝试练笔的过程中迁移运用习得的方法。在尝试练笔阶段,学生可能会暴露各种习作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调整思路、解决问题。在之后的“习作例文”板块,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如何写好”的角度阅读例文、学习探究。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描写一处景物或介绍一个景点的方法。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改变教学顺序,把“初试身手”板块前置,让学生根据示意图按顺序说出参观路线或按顺序描写一处景物,有了这一铺垫后,再让学生根据“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语文要素,从“习作范文”和“习作例文”中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并为完成“习作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承启“交流平台”,明确训练任务
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由“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组成,其中“习作范文”“习作例文”与“阅读要素”的训练要求相对应,“初试身手”“习作训练”与“习作要素”的训练要求相对应,而“交流平台”则是连接“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的平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范文”和“习作例文”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初试身手”和“习作训练”则鼓励学生迁移运用“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而“交流平台”不仅是阅读与习作教学的“衔接器”,还是学生习作的“辅助器”。因此,教学“交流平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巩固、明确《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照游览顺序把双龙洞写清楚的,《海上日出》一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记叙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的,《颐和园》一文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式描写颐和园的,《七月的天山》一文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游览顺序描写天山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总结课文运用的景物描写方法,使“交流平台”成为习作单元板块间的重要纽带。
(三)后置“习作例文”,激活评改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一体化是学业质量的评测依据,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当前不少教师教学习作时,重视“教”与“写”,轻视“评”与“改”,导致很多学生以为自己掌握了习作方法,但在习作过程中仍出现不少问题,习作能力得不到切实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把“习作例文”后置,让学生完成习作后,通过教师点评、同学互评、自主评价等方式初步明确习作的优缺点,再结合“习作例文”分析、总结可以运用的习作方法,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修改习作。
例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教师可以将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置于习作训练“游____”之后,先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例文进行比较,发现习作例文独到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自主修改习作;再让学生根据《颐和园》《七月的天山》的批注,厘清作者的习作顺序和习作方法,内化语文要素;最后,让学生深挖习作主题,再次修改习作。这样的教学,表面上只是改变了教学顺序,实际上有助于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意在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准确、全面地修改习作,让语文要素在习作训练中得到落实。
三、重组教材,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联,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情、贴近生活。
(一)融合板块,降低习作难度
习作单元在“习作范文”与“习作例文”之间安排了“初试身手”这一板块,很多教师习惯先教学“习作范文”,再让学生完成“初试身手”的内容,致使部分学生的习作质量不高。因此,在单元整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初试身手”与“习作范文”结合,以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以“人物描写”为主题的习作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语文要素分解落实。这一单元“初试身手”的两项习作小练笔任务指向不同,第一项小练笔任务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描写人物”,第二项小练笔旨在引导学生“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因此,教学第一篇习作范文《人物描写一组》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尝试完成“初试身手”中的第一项小练笔任务;教学第二篇习作范文《刷子李》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课文中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并完成“初试身手”中的第二项小练笔任务。教学时,穿插使用“习作范文”与“初试身手”,不仅可以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还能更好地将单元语文要素落实到位,使读写结合教学更加精准、有效。
(二)补充资源,丰富习作素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单元中均设有“习作范文”和“习作例文”板块。但由于学情不同,有时只运用教材中的范文和例文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习作资源,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编排了《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教学时,笔者观察到,学生学习《风向袋的制作》一文时较为迷茫,他们普遍对“风向袋”这一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兴趣较少。根据这一学情,笔者引导学生补充阅读《风筝的制作》等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文章运用的习作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好地提升习作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各板块的内容都指向“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教学时,教师应聚焦单元语文要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开展单元整组教学,让语文要素扎实落地。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