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管齐下:中、高学段“写人作文”教学策略
作者: 熊建峰
人,是社会的主角,是时代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见证者。在生活中认识人,在阅读中感悟人,在作文中描述人,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学段编排了多次“写人作文”序列训练,以提升学生识人、写人的素养和能力。
教学“写人作文”,教师应做到“双管齐下”:一是阅读教学聚焦读中学写,指导学生掌握“写人作文”的技巧;二是作文教学优化写人训练,灵活运用学到的写人方法,形成“写人作文”技能。这样双管齐下、双线并进,形成合力,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人、了解人、描写人,提高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一、阅读教学聚焦读中学写,掌握写人技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者采用分散穿插和整组编排的策略,在中、高学段的“家国情怀”“人物品质”“舐犊情深”“责任”等主题单元、“人物描写”习作单元和“小说”文体单元,编排了多篇以写人为主的课文,人物的个性、思想、品质熠熠生辉,而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灵动多样,是学习写人的范例。教学写人的课文时,教师既要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又要让学生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一)聚焦读中学写,掌握写人技巧
教学写人的精读课文时,教师应聚焦读中学写,指导学生揣摩表达方法,掌握描写人物的技巧,为完成“写人作文”打好基础。
1.正面描写人物,表现人物品质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正面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内心活动,表现其个性特点、本领特长和精神品质。例如,教学《军神》一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塑造军神形象的方法。方法一,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人物心系革命事业。“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刘伯承解释拒绝使用麻醉的原因,甘愿承受痛苦,体现其心系革命事业。方法二,运用动作描写,突出意志如钢。“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通过动作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刘伯承疼痛至极,但始终一声不吭,突出了其意志如钢、毅力超凡。方法三,重在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从容乐观。“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脸色苍白”说明刘伯承承受了极大的痛苦,身体虚弱;但“勉力一笑”体现了刘伯承强忍痛苦而笑,表现出他的从容乐观。
2.侧面描写人物,衬托人物形象
“红花还得绿叶扶。”侧面描写旁人的言行,会使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例如,教学《刷子李》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曹小三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侧面烘托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听说刷子李有绝活,曹小三“半信半疑”;刷子李刷墙,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其威严“不可侵犯”;曹小三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了一个白点,顿觉刷子李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原来是个小洞,看得“曹小三发怔发傻”。曹小三“半信半疑—佩服—失望—讶然”的情感变化,烘托出刷子李刷墙技艺超乎寻常。
3.对比描写人物,突出人物特点
运用自比或他比等对比描写,使人物的品质、特点清楚明白。例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运用在人物描写时的妙用,品悟文章运用了哪些对比来刻画李大钊从容坚定的形象:其一,李大钊前后态度的对比。李大钊向来耐心解答“我”那些幼稚可笑的问题,如今“我”好奇地探问为何烧掉书籍和文件,李大钊却含糊其词,这样的对比突出了当时局势严峻。其二,李大钊与亲友态度对比。局势越发严峻,朋友、妻子都劝说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却坚定地回绝,这样的对比表现了李大钊恪尽职守的革命精神。其三,李大钊与敌人表现的对比。反动派兴师动众、凶狠粗暴,李大钊却从容不迫、正气凛然;法官怒气冲冲,李大钊却安定沉着、无所畏惧、坚强不屈。
4.篇章结构方式,关乎主题呈现
篇章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体现文章的样式,关乎主题思想的呈现。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结构,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例如,教学《军神》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及相应的人物表现梳理材料:求治(眼睛受伤)—术前(拒绝麻醉)—术中(抓破床单)—术后(被赞军神)。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教师要关注这一课的篇章结构特点——倒叙开头,追忆事例。根据这一课的篇章特点梳理材料,能更一目了然地感受李大钊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风范。
(二)强化模仿练习,促进化知为能
教学写人的课文,既要指导写人的基本方法,又要挑选经典文章,鼓励学生模仿练习,为写好人物搭建支架。例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了解了文章是如何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后,设计仿写练习: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想挑战又想放弃?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错事,想认错又没有勇气?先回忆让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情景,然后挑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把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写出来。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由果溯因的结构方式后,教师可以设计篇章结构仿写练习:以“忘不了的一位老师”为题,借鉴课文的结构方式,挑选几件典型事例,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赞美之情。像这样的强化模仿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作文教学优化写人训练,练就写人技能
如表1(见下页)所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写人作文”序列训练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优化写人训练内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写人方法,逐步练就写人的技能。
(一)明晰“写人作文”题材的升格变化
题材是作文的第一需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人作文”题材由中学段的理性概括特征、进行事例说明进阶到高学段的挑选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
1.中学段:理性概括特征,运用事例说明
中学段“写人作文”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表象特征、学会以事写人。教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这一作文主题时,有的学生将题目定为《我们班的“小问号”》,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厘清思路:“小问号”是谁?为什么外号是“小问号”?有什么事例能体现“小问号”的特点呢?同样,教学“小小‘动物园’”这一单元作文时,笔者注意到,作文的写作要求从“抓住一个特点”发展到“写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人物的特点,选材也从“概括”变为“比较”,从描写一个人的“一个特点、一件事”,发展到关注几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事”。
2.高学段:挑选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
高学段“写人作文”要抓住人物的性格、技能、品质等特点,这是人物的本质特点,比表象特征更深刻。写作时挑选典型事例,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
教学“有你,真好”这一主题作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是谁呢?根据作文要求,写作对象不是随意选择的,学生要选择让自己印象深刻或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人。教师可以设问引思:看到“有你,真好”这个主题,你能想到谁?为什么觉得这个人“真好”?哪些事情让你感触深刻?“真好”体现在人物的性格、技能,还是品质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挑选具有正能量的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二)梳理表达要求的升格变化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高学段的“写人作文”既有命题作文,又有半命题作文。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作文,都要关注表达是否合理、人物形象是否鲜明、主题是否突出。
1.中学段:内容要清楚,感受要表达,一段一意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板块对学生提出了相应要求、建议:“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不难看出,中学段“写人作文”重在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把内容写清楚明白,将感受表达出来,并鼓励学生分段阐述观点。例如,教学“小小‘动物园’”这一主题作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写作要求:作文要体现家中成员的不同特点,每个人的特点用一段话表述,有几个人就写几段。
2.高学段: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表述要分段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表达与交流”板块进一步提出:“(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据此,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人作文”提示,不难发现,高学段“写人作文”的表达要求为:内容具体不空洞,感情真实不虚假,分段表述显层次。既可以通过几件事,刻画一个立体丰满的人物;也可以记叙一件事情,写清楚事情的经过,突出人物形象,表达真情实感。例如,写人主题作文“有你,真好”要求学生选取几件典型事例进行描述,旨在突出人物形象,意在引导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开篇点题—分段描述—总结升华”的逻辑厘清写作思路,更好地完成写作要求。
“写人作文”教学要双管齐下,即在阅读教学时树立“胸藏万汇凭吞吐”和读中学写的观念,掌握表达方法;在作文教学时夯实写人训练,灵活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直奔“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