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中年段小古文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詹腼
小古文是适合儿童阅读、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是学生打开古典文学大门的钥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三、四年级的学生选编了六篇小古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发人深省,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瑰丽神奇,古代名人故事《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和道德风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如何从文化视域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凸显中年段小古文“以文达言,以文化人”的价值,逐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探寻以核心素养发展与提升为目标的小古文课堂教学策略,不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创新性,让学生趣学、乐学、爱学、善学小古文,于潜移默化中领略小古文之美,提升对古典文化的认同感。
一、依标扣本,明确要求
小学中年段小古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从理解课标要义入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处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能诵读学过的优秀诗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此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的设置也为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起了辅助作用。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课后习题为“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在朗读、理解、分析层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也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再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后习题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也从朗读、理解、分析层面提供了教学思路。
通过研读、分析“新课标”、整合教材中的相应内容,笔者提炼出三、四年级学生学习小古文的要求:在基础积累方面,能准确、流利地朗读小古文,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停顿,能熟读成诵,背诵积累;在阅读能力提升方面,能借助注释大体读懂内容,能掌握扩词法,自主理解文章大意。
二、“三读”推进,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撬动小古文教学的支点。笔者采用“三读”推进法,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体会小古文的音韵美。
1.一读,读准字音
笔者先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通过指名读的方式,让学生重点朗读易错的内容,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例如,《司马光》一课的“瓮”字及多音字“没”,《守株待兔》中的“耒”字,《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多音字“折”及《囊萤夜读》中的“胤”字及多音字“盛”“数”等,都是学生容易读错的内容。接着,笔者借助汉语拼音、插图、字典,通过字理识字、联系上下文识字等方法带领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二读,读好停顿
小古文的教学要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断句,做到合理停顿。例如,《守株待兔》一课的长句“因释其耒而守株”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笔者借助停顿线“因/释其耒/而守株”,点拨朗读方法“看到停顿线,记得停一停”,引导学生读好停顿、读通句意。中国播音界泰斗张颂强调,朗读古文,其基本功在于把词语拓开,以便更多地容纳、表露那些不见诸文字的含义、意蕴。因此,在学生能正确读出“因/释其耒/而守株”一句的停顿后,笔者又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教给学生读好停顿的方法——“遇到停顿线可以稍稍拉长停顿线前面那个字的字音,遇到停顿线时不换气读,就更好了”。由借助停顿线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到借助停顿线读好整篇小古文的停顿,学生在反复跟读和练读中,渐渐理解了何为“声断气连”,慢慢读出了小古文的韵味,感受到小古文语言的精妙。
3.三读,读懂意思
疏通文义,是小古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带着学生梳理小古文学习的方法,从已经掌握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司马光》时,笔者教给学生学习小古文的三种基本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借助读过的故事,引导他们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梳理情节、读懂内容,感悟人物形象。教学《囊萤夜读》时,笔者教给学生学习小古文的两种方法——“组词法”“换词法”,帮助学生理解“倦”和“以夜继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思考“夏日的夜晚,车胤用萤火照书,那白天车胤会做什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读书的状态,你会想到哪个词?”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展开想象,丰富了对车胤“恭勤不倦”的理解。
三个层次的读,由关注文本的形式,逐渐走向理解文本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指名读、示范读、全班齐读等朗读形式,结合打节拍读、文白对读、去标点读、配乐赏读等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强化记忆、深化了解。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借助板书、插图、填空等学习支架,采用自由背诵、同桌互相背诵、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背诵小古文。学生在多次背诵实践中总结出背诵的基本方法:线索法、图片想象法、情境法等。通过朗读,学生叩开了学习小古文的大门,能慢慢读出趣味、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探寻内涵,学思结合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小古文内容丰富。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为学生构建有情有趣、有理有智的课堂。
例如,教学《精卫填海》时,笔者引导学生聚焦精卫之小与东海之大,深刻理解“填海之难”。笔者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启发学生思考:“精卫为什么要填平大海?”“大海那么宽广,难道仅靠小石子和树枝就能把大海填平吗?”并相机拓展古人关于精卫填海的诗句“精卫衔怨切,轻生志可怜。只愁石易尽,不道海难填”“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学生读古人描写精卫的诗,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精卫的动作和表情,进行深层思考、交流,在朗读中感悟精卫不畏艰难、坚忍执着的精神。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问题支架“古人在创作这个神话故事的时候,为什么要让炎帝的小女儿化身为一只小小的精卫鸟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让学生感知神话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及“精卫”这一文化符号体现的中华民族不朽的抗争精神,将学习的落脚点放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上。
再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面对道路旁的李子树,为什么王戎和群儿的表现不一样?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王戎吗?你觉得他会怎么回答你呢?”学生借助插图、文本,展开想象,揣摩王戎的想法,通过创造式表演读,进一步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厘清了故事情节、感知了人物形象,笔者再让学生借助板书,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挖掘“趣”处,丰厚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古文教学,贵在有“趣”。教师应尝试从学生视角出发,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厚文化积累。
1.导入激趣
因小古文的写作年代距今较远,语言表达形式不同,导致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司马光》时,笔者出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郑人买履”等经典故事的图片,学生在看图猜故事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兴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再如,教学《铁杵成针》时,笔者采用链接旧知的方式导入:“今天,要和我们见面的这位俊杰,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们学过他的诗《静夜思》《古朗月行》《赠汪伦》等,他就是唐朝伟大的诗人,人称诗仙、酒仙、谪仙人的李白。”这样的导入快速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了一种老朋友见面的亲切感。
除了引入图片、链接旧知的导入方式,教师还可以采用开门见山、讲述故事、播放音乐等方式设计导入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能唤醒学生对小古文学习的期待。
2.链接激趣
小古文中有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教师可以链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司马光》中的“群儿戏于庭”一句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群孩子在庭院里会玩哪些游戏呢?全班交流后,笔者进而提问:“想知道古代的孩子都玩哪些游戏吗?”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了,纷纷回答:“想。”通过观看图片,学生发现古代儿童也喜欢跳绳、踢毽子,还喜欢骑竹马。此时,教师再提供填空支架“群儿戏于庭,一儿________,一儿_________”,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文言方式表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代儿童、与小古文的距离。学生在学古文、用古文表达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了小古文的意趣。
3.拓展激趣
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只是沧海一粟,旨在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文言文的大门。学生学习课内小古文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主题相同、内容相近的小古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或课后拓展阅读,让学生完成从学法到用法的迁移,提升小古文的阅读素养。
例如,教学《司马光》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同样讲述古代聪慧儿童的故事《曹冲称象》,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两篇小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点——诸小儿和众大臣的行为更能衬托出王戎和曹冲的善思、多识,更能凸显智者的形象。再如,学完《精卫填海》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学完《故事二则》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凿壁借光》《程门立雪》,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注释读懂故事内容,继续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体会古代读书人的勤奋与执着,并从中汲取勤学的力量。
总之,小学中年段小古文教学应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将内容理解落到实处;在精心梳理中,提高思维能力;在感受欣赏中,体会文言之美;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从而更加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