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推动语文要素落实
作者: 张启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作为组织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的形式,倡导“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的教学理念。如何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编排的整体性、层级性和关联性,运用“学习任务群”落实单篇文本教学中的语文要素,是当下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笔者以《西门豹治邺》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尝试和思考。
一、把握教材,明确单元任务群的核心任务
语文要素包括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内容和学习习惯,它是教材的核心概念,也是教材“双线组元”的重要构成。而“任务”指有目的的活动,其本身就具有明确的指向。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语文要素教学应在明晰要素的前提下,精准指向核心目标的实现及核心内容的学习,并以此为指引,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产生单元大概念的源头,而“学习任务”是有预设、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落实和推进学习任务群,需要教师厘清语文要素的内涵,精准确定单元教学的具体目标,以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并借此规划富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1.解读要素内涵,把握核心要义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常常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呈现在单元导语篇章页中,需要教师对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专业化解读,否则学生容易避重就轻,与核心概念“擦肩而过”。例如,《西门豹治邺》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以“历史故事”为主题,其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涵盖了三个关键词:情节、简要、复述。基于三个关键词的定义与内涵,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分析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进程,以概括性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
2.对接课程标准,明确核心要求
在准确把握单元语文要素核心后,教师还需结合“新课标”中对相应能力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明晰教学目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理解感知、复述表达为抓手,教师可以对应“新课标”中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相关表述,明确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落脚点:(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的整体概况;(2)借助课文表达的中心,厘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3)能够依照顺序,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复述清楚。如此一来,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支点。
3.体现单元目标,设计核心任务
教师对核心要素的把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西门豹治邺》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任务链:其一,梳理轨迹,分清主次。引导学生依照主次情节,尝试讲述故事。其二,还原历程,简要复述。借助师生共同绘制的鱼骨图,重点学习主要板块“惩治恶人”,自主学习“调查民情”和“兴修水利”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对关键节点的把握能力,使学生形成对西门豹这一人物的初步印象。其三,创设情境,尝试复述。教师可以创设“探究治巫前后的邺县”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故事情节,进行准确复述。
由此可见,从单元整体视域设计教学任务,能凸显学习任务群和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能有效推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
二、整体把握,构建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整合枢纽
1.融合文本内容,深化复述体验
单元教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核心都是促进单元整体目标的达成。教师应结合文本设置驱动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化认知。
例如,很多学生在简要复述的过程中,在信息的删选和甄别方面常常会遇到困难。以简要复述《西门豹治邺》“调查民情”这一部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可视性支架梳理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内容,从而发现西门豹的每次提问都言简意赅,并且是从地、神、人三个维度展开的:首先是“地”,即了解当地田地荒芜的原因;再是“人”,即关心新娘从哪里来,老百姓的生活如何;最后是“神”,即关注漳河是否发过大水。
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在对比中强化了对复述内容的认知和记忆,促进了内在认知结构的形成,并提升了基本复述能力。
2.整合多维情境,凸显简要意义
“新课标”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鲜活而富有意义的情境,学习任务的设计和践行都不能脱离具体可感的情境支撑,否则容易造成机械式灌输学习。围绕《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搭建相应的情境支架。
故事本身。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围绕具体的文本设置的,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挖掘切实可行的情境资源。例如,《西门豹治邺》开篇即点出西门豹是受魏国国王的指派治理邺县,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设置“向魏国国王做述职汇报”的情境,从西门豹的角度讲述“自己”来到邺县后采取的一系列整治措施。
实际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与助学系统之间的联系,以整合的方式推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生长。例如,编者在《西门豹治邺》的课后练习中设置了“改编课文,创作剧本”的选做题,教师可以借此契机,组织课文角色扮演活动,提升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教师创设了怎样的情境,都要以落实和践行语文要素为己任,否则情境的呈现就会剑走偏锋,从而失去其应有的教学效益。
3.借助思维支架,汇聚复述合力
学习任务从何而来?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发掘适切的教学资源,凸显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可视的思维支架,即基于简要复述的训练要素,将“聚焦要点、长话短说”作为训练目标,以“述”为核心,组织学生尝试进行有序表达。
就《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而言,教师可以设置三种支架:首先,紧扣故事情节,让学生借助箭头图式,对课文的情节进行梳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设置西门豹与老大爷之间对话的表格式支架,帮助学生梳理两人之间的问答要点,从而提炼语言表达的内在核心;最后,教师可以设置“简述如何惩治恶人”的任务,为学生提升简要复述的准确性奠定基础。
三、扎实践行,开辟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实践路径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要以实践性活动为载体,教师需设置多样、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蓄积言语经验,丰富语文要素的落实途径,丰盈学生的学习成果。
1.从感知到尝试,搭建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场域
某一具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学习理解到尝试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提炼总结学习经验后,进行迁移运用。
例如,教学《西门豹治邺》时,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身份,让学生以不同视角展开简要复述,不断丰富学生简要复述能力的形成方式;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拓展补充与这篇课文结构相同的历史故事,如《包公审菩萨》,让学生将精读课文中习得的简要复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新故事的学习中去。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简要复述的方法后,教师还可以站在教材整体立场,关联不同学段对复述能力的要求,设置综合性练习,提升、强化学生的复述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从课内到课外,延展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学程轨迹
“新课标”强调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借助线上、线下的平台,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学内容的实施路径,延长学生单元学习的历程。
例如,围绕“历史故事”这一单元文化主题,教师可以设置拓展性活动。如鼓励学生搜集、整理我国历史名士的相关故事,组织开展“历史故事我来讲”活动,录制“名人故事我来演”短视频等。总之,教师可以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分享故事内容、交流故事情节,提升学生简要复述的能力。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任务群,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等进行多维统整,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为学生搭建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转化的平台,以彰显学习任务群的应然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