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

作者: 郭燕

“双减”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0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改进教学方式,积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不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充分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将该理念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学习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让课堂更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好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进一步指导、督促学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应实施激励策略,不但要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还要全面挖掘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并给予激励与认可,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有更客观的认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商家折扣切入,让学生交流在市场购物时常见的折扣问题,如“打八折”“返10%现金”等,借此让学生思考打折、优惠的意义。再设计“圣诞节期间,食品超市打折,满300元打八折,实际应付多少钱?如何购物最划算?”等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有趣的生活实际中,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百分数具象化、生活化,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二、让师生更融合

互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行为,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交流能将教学引向正确的方向。在开展互动教学之前,教师要分析班级学情,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校外数学学习情况等,据此确定教学的方向和深度。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学情,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观察结果,总结具有代表性的认知问题,使学情分析更全面。情感是行为的关键驱动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情感支持因素对互动教学的影响,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笔者给学生提供数据较多但计算较简单的习题,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尝试多样化的计算方法,营造开放、尊重和包容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完成解答后,笔者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讲解解题思路。在此过程中,笔者通过眼神、手势、声调等不同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引导学生大胆表达。

三、让作业更优化

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三大学习支架,即“问题(任务)、活动(学程)、评价”。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途径,它包含所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达到巩固新知识、提升技能的目的,教师要从教材的习题中、各种学习资料中,把课后作业题选好、选精、选活,让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师要从学生发展、学生成长的角度思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练习题,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掌控能力,还折射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多做作业,虽有提高成绩的效果,但教师若凭借“题海”战术取胜,这就明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课后作业。新授课知识点比较单一,内容较简单;单元复习(期末复习)课知识点较多,内容较综合。为此,作业设计要重视分层策略,力争高效。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平时作业反馈情况进行作业设计,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激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实践体验及其他活动方式达成学习目标,提升学习质量。

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只有让学生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才会是一个有温度、有高度的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将核心素养理念贯彻到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教学数学知识、数学规律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提高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综合价值,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从而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竞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