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充斥着博弈

作者: 朱烈荣

课堂,充斥着博弈0

在《拉封丹寓言》中,有一个狐狸与狼的故事,说的是一只来到井边的狐狸,他以为井底月亮的影子是奶酪,所以他通过一只吊桶下到了井底,结果发现并不是奶酪。狐狸在井底等了两天两夜后,终于遇到一只狼从井边经过,于是他用骗狼通过另一只吊桶下到井底共享美餐的办法,让自己的吊桶升到井口而获救。在这个故事中,狐狸与狼之间进行了一场“有你无我”的博弈,一方的得利是靠另一方利益受损换来的,这是零和博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更多情形是既有对抗又有合作的非零和博弈(包括两败的负和博弈与双赢的正和博弈)。我们的课堂也不例外,课堂中因为存在着师生、生生、生本的互动而充斥着博弈,读罢周彬的《课堂密码》一书,笔者对课堂上充斥着的博弈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知识储存与知识提取之间的博弈

平时经常听到教师这样讲:这个题目我在考前讲过了,可还是好多人在考试中做错了。学生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上课时,老师的讲解都能听懂,可做作业或考试时却又不会做。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没有处理好知识储存与知识提取的问题,在周彬看来,知识储存的目的是知识提取,因为从教育意义上,学生学习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在于他能够提取多少学科知识。但是,这两者之间又有这样的博弈:最有效的储存知识的方法往往与知识的提取效率相违背,比如机械记忆;而最有效的提取知识的方法又往往与知识储存效率相违背,比如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储存知识与提取知识加以综合考虑,尤其是要将提取知识的方法与策略,融入学生原有的储存知识的方法与策略之中,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之间的博弈

如今,学生厌学之风盛行,按周彬的观点,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学进度快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文中举了一对夫妇带着一个三岁小孩在公园散步的典型例子。刚开始小孩很兴奋,在父母的身前身后窜来窜去;走了一段时间后,孩子步伐慢了下来;再后来他不想走了,仅在父母的引诱和威胁下勉强走一段;最后他不走了,非要父母抱着,本想出来锻炼身体的一家三口终因不堪重负而早早回家。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适应孩子的进度。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何等的相似呀!不管是在一个学段还是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一节课当中,刚开始那一阵子,学生都挺兴奋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兴趣就在递减,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不符。所以,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让自己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相协调。

三、教什么与怎么教之间的博弈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同等重要。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应先提高效能,再设法提高效率。这就是告诉我们: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正确地做事更有价值。教师,每天都行走在“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路上,只是侧重点有别而已。有的教师侧重“教什么”,有的教师侧重“怎么教”。“教什么”是内容、目的,而“怎么教”是形式、手段,内容、目的永远比形式、手段更重要。在这里,“教什么”属于做正确的事,“怎么教”属于正确地做事。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学成绩的获得,都有赖于教师对“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内涵及其关系的把握。

四、生活学科化与学科生活化之间的博弈

学生主导的课堂应该是生活学科化的课堂。教师作为学科知识的代言人,在教学中一般是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解压”开来,并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读,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但它容易陷入教师主导课堂的境地。而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中,不管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教师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学生接受多少知识,既受教师的教学活动影响,更受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学科生活化之后,进一步推进与完成学生生活学科化的过程,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即“让学生重新压缩与抽象以生活经验形态存在的学科知识”。

五、学科深度与教育广度之间的博弈

笔者一直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既会教书也会育人,如果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名师之所以出名,更多在于他们在育人方面的贡献,正如周彬所认为的,历史上赢得地位的教师,他们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教育广度。可是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更看重教书,我们一般会把对学生的关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教育广度方面的事都归为学生德育工作,由班主任承包,导致有的教师只管教书,不问育人。殊不知,教育广度会影响学科知识学习的深度。适当的教育广度可以促进学科深度,更可以给学科深度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可是当前很多管理者往往只看到短期效应,只会强迫学生学习,而不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把握学科知识的深度,不致让学生畏难,又要注意适当拓展教育广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让学科深度与教育广度实现均衡配置。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浙大求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