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方向、16个方法,全面提升整本书阅读成效
作者: 何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了“整本书阅读”这一拓展型任务群,提倡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读书,读整本书,持续读书。从此,“上好整本书阅读课”成为每一名教师的必修课。“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直接提出,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至此,会上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成为“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保底要求”。
同时,我们也发现,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课堂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是轻微的,很多时候,学生进行了课堂阅读实践,完成了整本书阅读,但读后什么也记不住。整本书阅读应更多借助课外实践,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毕竟读书是学生个人的事。在这一点上,“新课标”也给出了科学的建议,提出教师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教师应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活动、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成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读完一本书,教师还有哪些设计,还能做些什么,以提高阅读效果呢?结合已进行的实验,笔者和一线教师分享以下4个方向、16个方法的实践方案。
方向1:围绕作品展开对话
(1)聚焦式对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阅读的作品,根据主题展开对话、反思、交流、点评,单位时间内“不聊其他”,集中讨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2)拓展式对话。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阅读的作品,尽可能地拓展交流。例如,阅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可以将和作品相关的话题、书籍等联系起来展开对话;可以延伸推荐其他相关的科普读物;可以对这本书的写作式样、主题、文体、作者、时代背景等,进行更广泛的讨论。
(3)沙龙式对话。不设置主题,不限定主题,只要是和作品相关的人、事、景,或作品中的物等,都可以用来讨论,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辩论,也可以在QQ群、班级微信群里交流,还可以截取自己写的眉批做“微发表”,或者直接发语音进行分享,语音作品甚至就是自己大声朗读的片段,分享的是“我最喜爱的部分”。
(4)质疑式对话。对作品进行质疑,展开更深入的讨论。质疑可以是全局的、宏观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微观的,还可以是从字里行间挖掘、感悟、思考到的。围绕阅读的作品,从质疑的角度出发的讨论,能不断产生全新的阅读体验。例如,阅读《西游记》后,不少学生就提出“悟空为什么不用筋斗云直接去取经”这一问题,这就涉及对全书精神主旨的讨论,能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
(5)创造式对话。针对作品的创造式发现进行专项交流,分享独特的阅读成果。例如,议论作品的情节;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替换身份,以文中人物或者“目击者”的身份重新复述故事、评述人物、解读情节等。还可以开阔阅读视野,关联类似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与讨论。
方向2:围绕作品展开演绎活动
(6)节选式演绎。选取作品中的某个场景、某个角色、某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选取作品中的对话,将其设计成台词,组合成脚本,进行排练演出。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的对话,就可以经过改编后,产生一段精彩的演绎。
(7)合作式演绎。强调演绎、改造中的同伴合作,鼓励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而不是单兵作战。在合作中共享资源,可以把文章改写成脚本、把故事进行改编与续写,还可以模拟开一家演艺公司,认真读文章中的部分描写,思考如何为即将排练的戏剧设计背景。
(8)创意式演绎。对作品进行文体、表现形式等的创意改造。例如,将作品中的对话隐去,思考演绎成哑剧,或者使用道具,设计成木偶剧等。教师也可以为作品设计旁白,并录制成音频作品,随时随地试听。例如,阅读《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时,可以在每个章节前设置一小段画外音、旁白等,之后再将这个章节录制成音频。
方向3:围绕作品展开写作
(9)模仿式写作。阅读作品后,直接模仿,仿写出自己的作品。例如,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后,也可以试着编排一个短小、生动、风趣的寓言故事。
(10)创意式改写。写作不拘泥于作品本身,应努力探寻创造性的写作方案。例如,在原有故事基础上,添加一个角色;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角色,写进故事;改变故事的结局,开启一个新的情节。例如,读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之后,可以尝试让主人公发生其他故事,创编宝葫芦在故事中发挥的作用。编写之后还可以与原故事对比。
(11)拓展式写作。结合作品,进行相关的调查、考察,发现与作品有关的信息,进行拓展写作。例如,给作者或是作品中的人物写信。又如,写一篇拓展阅读的文章,介绍作品诞生的故事等。出于写作需要,可以进行更广泛地阅读,可以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阅读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品,并通过网站查询相关信息。
有时候关注插图作者的信息,也会有惊喜。《神奇飞书》是一部动画短片,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后,又衍生了这个故事的电子版、绘本版等。作者乔伊斯极力让动画片、电子书、纸质书都展现出独一无二的魅力,纸质书绝非动画片的复制。这些信息足以让读者对《神奇飞书》这部书展开丰富多样的拓展式写作。
(12)提炼式写作。与拓展式写作相反,提炼式写作讲究精简、浓缩,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作品被永久记忆。例如,阅读《爱的教育》之后,学生可以结合书中的内容,绘制故事情节图、全书的结构图等。
(13)随笔式写作。这是从最常规的读后感写作中获得的灵感,让学生以日记、百字作文等形式,把读后所见、所思、所感写下来。
方向4:围绕作品展开创意行动
(14)可视化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体验,重新为作品绘制插画、宣传画、封面和广告招贴画等。学生借助绘制中的思考和提炼,重新归纳阅读收获。例如,阅读《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与织女》后,学生可以结合故事情节,绘制连环画。
(15)立体创意宣传。假设要向更多的读者推荐一本书,要在更大的场合展示此书,教师可以结合阅读体验,设计展示作品的“专柜”。例如,为作品设计立体封面、人物造型、情节短片、宣传海报等。
(16)筹划相关集会。设计和书本有关的集会。例如,根据当前的出版情况,尝试邀请作者或插画师等创作人员到校做讲座,也可以带领学生前往预约采访;邀约作家,在书店进行读书沙龙;组织学生、家长等,围绕阅读心得开展茶话会、读后交流会等;搜集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结集出版的筹备。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结构合理的组织形式,更应该激活每个读者的参与意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真正收到成效。“新课标”在这方面也予以最为直接的提示,例如,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力求通读整本书。同时,整本书阅读作为任务群提出,就是从课程层面提示广大教师,不要做“一锤子”买卖,要开“百年老店”,长期、持续、多角度、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阅读行为,这才是保障阅读效果的可行方案。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