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探析

作者: 叶枚举 赖金婷

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探析  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项目化学习理念,以素养为宗旨,以书籍为原点,以核心知识为导向,以情境问题为驱动,以实践活动为支架,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公开成果为载体,以全程性评价为监控,促进阅读知识结构化、整合化,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此,笔者认为,将项目化学习融入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改变当前教学现状的有效路径,它能通过结构化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起点,使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实现学法的融会贯通,在全程性评价中驱动思维的纵深发展,最终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素养本位”的进阶。笔者以《中国民间故事》一书为例,探究整本书项目化学习的实现路径。

一、确立核心知识,指向“领”读

项目化学习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可见,核心知识是项目化学习的主心骨,为整本书阅读指引了方向。当然,核心知识要依据整本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层次来确立,以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这一本书”的基础上,形成对“这一类书”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从文本出发,确定核心知识;从学情出发,寻找教学价值。

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为民间故事,单元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教材不仅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等板块渗透了“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还在“快乐读书吧”板块关联了这一语文要素,旨在推动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中。

因此,教师可以联结助学系统与学情起点,挖掘民间故事的育人价值和文学价值,确立《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的KUD目标模型(如表1),将核心知识确定为“创造性地复述”,核心任务设置为“讲好中国民间故事”。

二、创设进阶活动,带动“跃”读

项目化学习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设置中,真实、富有意义的情境,是激活阅读需求、展开阅读实践、建立信息联结、发展高阶思维的载体。教师应通过情境让学生将阅读和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激发其阅读需求。

为促进学生持久阅读,教师要以实践活动为支架,整合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历程。通过探究性、社会性和审美性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研,在研中思。

因此,笔者围绕“民间故事与百味人生联动”的主题,创设了项目化学习系列进阶任务(如表2),让学生在读故事、画故事、讲故事、推荐故事等实践活动中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进跃式”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同时增加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及文化传承使命感,从民间故事中汲取营养,助力其自身成长和发展。

“我是民间故事传承人”项目中的四个进阶任务层层递进,综合运用了自主搜集、比较阅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既兼具文学性和实践性,又能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强阅读体验,开阔阅读视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推进过程中,阅读与活动相融,改变了单一的学习实践样态,有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展示学习成果,指向“质”读

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运用多种载体发布可见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共享时代自主“发声”,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反思、辨析,实现深度阅读。

学生的阅读成果展示形式多样,既立足书籍,又链接生活,还有创意表达,是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运用和迁移。“争当民间故事传承人”任务呈现了文化价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历经多样的思维活动,让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层,让单元语文要素再次得到实践和运用。“制作民间故事连环画”任务,触摸文化内涵,用绘画展评的形式驱动学生全方位探究故事,在一词一句、一笔一画之间,传递智慧与美,让学生在学习审美、学会表达的过程中,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编写《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研究报告任务,旨在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报告的撰写帮助学生在纵向比较中提升提取、整合、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横向比较中将零散的信息链接起来,完成知识能力的进阶(如表3)。

在梳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研究报告过程中,学生能感知民族精神,了解历史文化,体会风俗民情等,能明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内蕴联系,涵养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创造潜能。求真,求得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向善,向作品中崇高的人物学习;悟美,领悟作品语言艺术之美,感受作品思想情感之美。

四、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深”读

评价具有诊断、检查、反馈等功能,项目化学习中的评价既要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又要体现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整本书阅读项目化评价应将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互贯通(如图1),从核心知识的提炼、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到学习实践的开展和学习成果的展示,都应指向学习目标。教师应以始为终,在各种评价量规的规范下,给予学生成长的持续动力。

在《中国民间故事》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笔者研制了相应的评价工具,力求通过过程性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阅读赋能。因此,笔者从活动参与、成品评价、成果展示三个维度制定标准化的评价量表(如表4),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对阅读成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阅读兴趣,又能及时进行学习表现的评估。此外,设置评价量规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

项目化评价是整本书阅读效率提升的关键。基于评价,学生能朝着目标方向前进,主动阅读、主动发现、主动研究,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有效的项目化评价可以助推阅读从“散点式”走向“焦点式”,从“低效化”走向“高效化”,达到“教—学—评”一致性、师生协同发展。

总而言之,项目化学习能助力整本书阅读改变现状,沟通课内、课外,由一本拓展到多本,以真实情境驱动阅读,以项目任务引发深度学习,转“浅表化”为“深层化”,拓“狭隘化”为“开阔化”,变“假阅读”为“真阅读”。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丰富多彩的课堂结构中习得阅读策略,落实“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让整本书阅读变得有趣、有味。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