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无向处指向,于无疑处生疑
执 教/王 宇 评 析/万远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所以,语文教学应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能批判质疑、理性思考。王宇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导向,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片段一】细节比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师:同学们,我们梳理文意后不难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愚公移山的。谁反对愚公移山?
生:愚公的妻子和河曲智叟都是反对愚公移山的。
师:是的。那他们对愚公的态度相同吗?
生:有差别。
师:我们深入文本,关注他们说的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疑”说明他的妻子充满疑问。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说明河曲智叟很不认同愚公的做法,嘲笑他。
师:一个是“疑”,一个是“笑”。
生:妻子称愚公为“君”,河曲智叟称愚公为“汝”。而且河曲智叟第一句话就是责备,是很严厉的责备,“甚矣,汝之不惠”直接说“你太不聪慧了”。
师:很仔细,发现了称呼的不同。
生:愚公的妻子对愚公说“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如……何”。河曲智叟说“其如土石何”,说的是“其如……何”。
师:多了一个字,有什么区别?
生:“其”体现了河曲智叟对愚公的讽刺与嘲笑。
师:加了一个“其”就增强了这种——
生(齐):反问的语气。
生:妻子说他“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河曲智叟说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两句话也有细微区别。
师:“毛”是什么意思?
生:“毛”指草。河曲智叟说他连一棵草都毁不掉,嘲讽的语气很强烈。
师:这细微的区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妻子的态度和河曲智叟的态度是不同的,形成了对比。
师:妻子说这段话的时候,除了疑问,还有别的含义吗?
生:还有关心。
生:我还发现了一处不同。妻子说的是“以君之力”,智叟说的是“以残年余力”。
师:“残年余力”中的“余”是——
生(齐):剩下的。
师:从这些不同中,你们看出来了什么?
生:我觉得愚公的妻子并不反对移山,她只是关心如何处理在移山中遇到的问题。而河曲智叟则是反对,甚至态度上有些轻蔑。
【赏析】细节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它可以帮助读者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探寻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愚公的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话,看似相似,但仔细对比后发现,二人的语气、态度全然不同。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比较二人语言的差别,在深入了解人物形象的同时,提升了思维能力。
【片段二】问题聚焦,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师:有一个问题,愚公真的“愚”吗?
生:我认为愚公不愚。因为他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认为一代一代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山挖平。
师:是的,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的。
生:我也认为愚公不愚,因为他为他的后代着想。
师:大家找找,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生:出行不方便,要绕远路。
师:出行不方便是不是当地所有人的烦恼?
生:是的。
师:愚公移山的计划怎样?
生:很周全。
生:第二段的“聚室而谋曰”,说明他考虑得很周全,他和大家一起商量。
师:有一个字是“谋”,他是和大家一起商量的,不是一意孤行。我们再看他顽固吗?
生:不顽固。
师:从整个过程来看,他做事有思考,并且和大家商量,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不顽固。而且他移山的理由充分。
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师:当河曲智叟阻止愚公时,愚公有没有哑口无言?
生:没有。
师:河曲智叟听了愚公的回答后有什么反应?
生:“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没有办法回答。
生:河曲智叟承认愚公移山的理由很充分,所以无话可说。
师:综上分析,大家觉得愚公真的“愚”吗?
生:不愚。
【赏析】“愚公真的‘愚’吗?”是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聚焦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梳理信息、整合观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王老师鼓励学生从做事的原因、谋事的远见、事前的商量等方面分析这一主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片段三】还原情境,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
师:我们刚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了愚公为何“不愚”,我们再结合课文背景,了解“移山”这一做法的可贵之处。
生:《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列子。原文中并没有写明故事的背景,我们可以结合作者背景,推断课文背景是战国时期。
生:当时处于农耕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这从他们移山的工具也可以看出来。
师:不错,大家的回答很全面,还能基于文本进行分析,很好。请继续。
生:当时的文化生活环境是“子列子居郑圃”。
师:请解释一下。
生:指列子选择在郑圃居住并过着隐居的生活,这反映了他对那个地方的情感依恋。换句话说,郑圃对列子来说,就是“故土”,而他深深地依恋和珍惜那个地方,就是故土难离的意思。
师:这叫安土重迁,是我们中国人祖先崇拜意识、乡愁意识、土地根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如大家所说,处于农耕时代的先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如在贫瘠的荒碱滩或沼泽地上,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们仍然不离不弃,在自己垦殖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视土地为生存的根脉,形成了“有土地就有葬身之地”的情感认知,并形成了一套以土地灵魂意识、祖先崇拜意识、乡愁情感意识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体系。
【赏析】在思考问题时,学生容易局限于问题本身,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王老师运用还原情境的方式,即把问题置于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鼓励学生进行系统思考。王老师除了言语引导,还通过适当的板书方式(如图1)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学生通过板书能更直观、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时间:战国时期(农耕社会)
生产力:低下][现状:
愚公移山][文化生活背景:安土重迁]
图1
【总评】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快餐文化的发展,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很少积极主动思考、分辨、质疑。长此以往,思维能力就会弱化。
教师要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语文教学的思维含量,要让学生在“无向处指向,无疑处生疑”。当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浅表层面时,教师应为学生指引方向,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以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重点。
朱熹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求真态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是被动接受、简单重复、机械再现,而是主动探求、多方尝试、自主反思。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