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灵性发展目标的习作指导

作者: 郭福兰

基于生命灵性发展目标的习作指导 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当前,一些模式化习作教学过多关注习作技巧的讲授,给学生提供可背诵的习作模板,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篇习作,以应对考试要求。然而,这千篇一律的写法,千人一面的文章,没有灵性,更没有创造性。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体会到,充满灵气的习作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好的习作,是内在情感的真实流露。基于此,笔者谈谈对习作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拓宽生活,培养一颗文学灵动心

1.丰富体验,品自然之美

宋代苏舜钦有言:“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怀欢愉悲郁之气,必舒于言。”可见,诗歌创作与人们的生活同步而行,诗人可以通过写诗的方式抒发“欢愉悲郁之气”,读者也可以从诗歌中寻求思想感情的共鸣。所以,无论是作诗,还是习文,都是作者抒发情感、寻求思想共鸣的有效方式。所以,习作者应不断丰盈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然而,学生常年处于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生活经历、生活阅历有限。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开阔视野,“打厚”习作底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经验、获得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我’与小树共成长”“美丽景致‘我’代言”“旅游胜地‘我’推介”等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成长”,让学生在游览山水的过程中品悟自然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然美景,细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感受大自然的生命灵性。景诱情发,情由景生。学生的体验丰富了,习作也更“有情可表,有话可说”了。

2.潜心细研,保持生活感知力

“一个在文艺上有所创新和有所贡献的人,往往具有一种超乎常人的灵敏力和感知力。”

保持对生活的感知力,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是习作者的必备要素。对生活的感知主要体现在对身边细微变化的关注。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情、境等变化。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训练内容为《我有一个想法》,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对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积极表达想法和建议。教学这一习作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开设“微生活小讲堂”,先说一说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一些需要改进问题的看法,再鼓励学生说一说这一周学校开展的活动、同学的点滴变化、家里的新鲜事儿。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想法源于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越多,习作内容就越充满生活气息。

二、立足观察,育一粒生活情趣种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由于情感的触动而写作, 读者通过分析作品读懂作者的感情。文章是情感的艺术,学生只有在习作中流露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所以,习作教学不是对习作技巧的追求,而是对美好心灵的追求。

1.人情与习作教学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所谓“人情”,就是人的常情,也是我们日常流露的情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文章所表达的人与事要具备思想性,能反映人情关系。

(1)至情至性,率性为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生命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九天揽明月”是李白的大气人生。至情至性的文章常常会震撼读者的心灵。学生虽然经历少、认知有限,但他们笔下也可书写出不同的“人情”,如“助人为乐”“勇敢奋进”等。教师要做学生的知音,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细观察,寻找“生活之最”,即把最快乐、最悲伤、最感动的情感记录下来,强调真性情、不做作,感情丰富,率性为文,这种“人情”,能让习作充满生命的灵动。由于小学生的“人情”认知程度不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切口选小,把内涵挖深,以达到“池小送月”的目的。有位教师上习作指导课时,注意到习作训练题为《幸福》,便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及具体学情,将教学目标设为:用一首小诗或一个片段把对幸福的感悟写下来。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创设了三个情境:情境一,除夕夜,守卫边疆的战士吃到了妈妈亲手做的水饺。设问:此时的战士幸福吗?为什么?情境二,辛苦工作了一天的父母回家看到孩子精心准备的礼物。设问:此时的父母幸福吗?为什么?情境三,说说我们的幸福时刻。设问:大家什么时候感到很幸福?为什么?三个情境是不同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幸福的解读也不断加深。

(2)千淘万漉,方始为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形成真知灼见。

“新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习作是情感的流露,也是观点、态度的体现。有见地的习作离不开作者“明辨是非”的能力。习作教学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教师可以设置“网络学习的利与弊”“善意谎言与真情相告的好与坏”等思辨性话题,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对热点话题的辨析中,在对“真善美”的深度解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位教师教学《诚信之我见——小议“花钱抄作业”》时,引导学生对“作业和知识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不是商品,不能通过“购买”获得,花钱抄的只是作业,即知识的载体,不是知识本身。而知识,要通过学习、实践获得。这样的习作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活动与习作教学

“删繁就简三秋树”指习作要删繁就简,用最简练的笔触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就像深秋的树那样,虽然树叶掉光了,但树干却能更清晰地显露。当前,较多教师将活动引入习作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收获,让习作课堂“热闹非凡”。但这一习作教学形式若把控不当,容易步入“活动热热闹闹,语用冷冷清清”的误区。简约而不简单的习作教学应将活动体验和习作训练目标有机融合。活动体验是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的活动。深刻、有意义的活动体验固然重要,但要注意的是,在习作教学中,活动只是引子,习作才是目的。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切不可本末倒置,应让活动为说话服务,让说话为写话服务,让写话为习作服务。

三、 深度品味,耕一方语言丰硕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言是习作的基础,也是习作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表达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要选择与学段特点和具体学情匹配的文本,鼓励学生解读文本,分析文本“好在哪里”“为什么好”。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就提高了,也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除了阅读有价值的文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形象生动的“金句”,也是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方式。生活中的“金句”有很多,有体现人物鲜明性格的对话,有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标语,有放飞想象的妙句,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这些“金句”,记录这些“金句”,并不失时机地将其准确运用到习作中。这一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既是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语文能力的过程。

总之,基于生命灵性的习作指导,离不开教师的用心教学、学生的走心运用。教师应带领学生在习作的伊甸园中自在生活、吐露心声。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