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育路径

作者: 童义清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是身体的认知,离开身体,一切认知都不存在。而身体又是在环境中塑造出来的,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学生的认知活动如果基于实操、实物、实境和“离线”等方式会得以更好地建构。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11个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容积、角度、货币、速度等。这些量源自日常生活,加之学生活泼好动、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因此,培养量感与具身认知存在“天然良缘”,可以说,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量感的主要路径。

一、在实操中,经历“‘测量’量”

史宁中教授说:“在当前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不可能传递,必须依赖于个体的亲身经历。”量感的建立,主要看学生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对可测量物体的大小、轻重、长短、快慢、多少等的推断和感觉。而高质量的推断和感觉,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恰恰需要建立在使用测量工具的实践经验之上。离开身体动作,“直观感知”不可能真正发生。

例如,一瓶牛奶是2.5毫升、25毫升,还是250毫升?学生常常陷入无助之中,这说明学生对毫升的量感没有建立起来。怎么办呢?对牛奶的量态推断,学生必须在大量的、丰富的、真实测量活动中慢慢找到“感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从生活中最常见的1瓶500毫升饮料开始观察,学生在观察、指读、比画、测算等测量操作中建立起对“500毫升牛奶是多少”的直观认知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思考“1毫升的牛奶有多少”,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实验,感受到500毫升是500个1毫升累加起来的,他们对毫升的“感觉”就会慢慢明晰。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滴管实验,先让学生感知1毫升牛奶有多少,再让学生经历10毫升牛奶、50毫升牛奶、100毫升牛奶的累加过程,逐步累加到500毫升的牛奶。这种测量操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经历“由小到大”的测量过程,也是感知容积单位“毫升”的过程。

在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亲自动手测量。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地在“做”中学习,把“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聚焦为“以学生的身体感知为中心”,让身体体验取代“填鸭式”灌输。学生在反复测量的活动中,积累量的经验,从直观上感知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经历用定量的方法认识量的过程,便可逐步地、比较准确地感知液体的多少、桌椅的高矮、人的轻重、西瓜的大小、汽车行驶的快慢等。

二、在实物中,感知“单位量”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实操行为,也离不开学习过程中的实物材料。“单位量”,是学生从感性测量走向抽象认识的重要中介。只有准确感知“单位量”,才能准确感知“累积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实物材料,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量”的必要,将抽象的文字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精准、稳定、实用的“单位量”表象。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段一样长的五彩绳,并问学生“谁能介绍一下五彩绳有多长”,有的学生说比数学书长一点,有的学生说有两拃长,还有的学生说比自己的鞋长等。不同的单位标准下自然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让所有人都明白,应该怎样介绍呢?”学习统一长度计量单位的契机水到渠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不同的刻度尺上找到1厘米,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在不同刻度尺上找到的1厘米一样长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学生通过比照刻度尺上的1厘米发现: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有的橡皮的厚大约是1厘米,数学书上卡通人物小萝卜的身高大约是1厘米,有的钥匙的宽大约是1厘米,中队长臂章上每道红杠的宽大约是1厘米,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厘米……随着学生找到越来越多的1厘米,学生到黑板上粘贴出来的1厘米实物也越来越丰富。

黑板上粘贴的五彩绳、刻度尺、田字格、橡皮、卡通人物、钥匙、中队长臂章、订书钉等,不是静态的图片,而是真实物体。只有实物,才更直观。具象实物,永远是学生建立“单位量”表象的基石。学生看着“琳琅满目”的实物,用手比画着、比较着,渐渐地就从一个个具体的实物中找到了“1厘米有多长”的感觉。甚至在教师组织的“轻轻地闭上眼睛,你还能想出来1厘米有多长”想象活动中,学生都能够准确地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这说明1厘米的“单位量”表象已经深刻地印在他们的大脑里了。

具身认知强调视觉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触觉、知觉等多种身体感官体验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单位量”时,教师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实物材料,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比如,1米大约是一根教鞭的长度,也大约是二年级学生张开双臂的长度;1平方米的海报上大约可以站9名学生;1千克相当于两袋食盐的质量等。生活即课程,学生熟知的各种实物材料既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也能为学生建立“单位量”的表象提供感性支撑,为“量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在实境中,建立“参照量”

实境具身,是指学习过程离不开实操和实物,更不能脱离真实的环境。生活中的“量”,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遇到1个与“单位量”悬殊较大的量时,学生要通过“参照量”才能比照辨别。比如,学生看到一个胖叔叔,仅凭脑海中建立起来的1千克或1吨的“单位量”表象,很难判定胖叔叔的大致体重,现实情境中也不方便用工具测量这个胖叔叔的体重,这时学生可以通过“自身体重30千克”或者“爸爸体重70千克”作为真实环境下的同类量参照,从而较为准确地感知到胖叔叔的体重。

这种同类“参照量”的建立过程与“单位量”的学习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单位量”常指1个单位量,而同类“参照量”可以是若干倍的“单位量”或者是若干分之一的“单位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化对“单位量”的认知,鼓励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基于1个“单位量”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参照量”,并逐渐在各种场景中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多个“参照量”。学生在这种灵活换算、不断验证的过程中,能加强对更多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感觉”。

比如,教学“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时,学生认识了1立方厘米后,教师可以出示比1立方厘米大的橡皮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认识了教室里许多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估一估,这块橡皮的体积是多少?”学生估测橡皮体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块橡皮的体积与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进行对比,当学生估测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估测教室里一些更大物体的体积,比如,黑板擦、粉笔盒等,学生在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反复对比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不断总结出现误差的原因,从而在脑海中建立起更多的、更合适的“参照量”表象。运用这些“参照量”和参照经验,就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量感。

环境会促进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体会较大和较小的量如何参照。比如,想建立起对“校园里真实存在的一面大墙”的面积大小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建立起对“校园里真实存在的一面小墙”的面积大小感觉,然后把小墙作为“参照量”去估测大墙的面积;要想让学生建立起对“1张A4纸”的体积大小感觉,最好帮助学生先建立起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诸如30张A4纸”的体积大小感觉。

四、在“离线”时,体悟“推演量”

“离线”具身,指学生对学习过的内容,通过比较、辨析、推算、想象等方式,建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的本质,实现学习内容的迁移应用。“离线”具身学习,能高质量地促进学生的进阶学习,让学生在推理和想象中进一步发展量感。生活中的量,有的可以直接测量,也有的不能直接测量;有的参照同类量可以测算,也有的不方便参照同类量测算。遇到不方便参照同类量测算的,就要采用“推演量”思想测算。

比如,在感知“一个土豆的体积有多大”时,学生很难对土豆进行直接测量,也不太容易使用“单位量”和“参照量”测算,这时,学生需要运用转化思想,思考不同量之间的区别和关联,通过推理获得感知。学生可以把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通过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推算出土豆的体积,这种“推演量”思想也是培育量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测算土豆、石块、西瓜等物体的体积时,教师要尊重学生量感的现实水平,帮助学生明晰知识结构。制定测量方案前,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破坏物体,比如,把石块砸碎平铺在长方体盒底做成长方体的细碎石,把西瓜绑上石块坠入水底再连续用两次排水法测算等,这些测算方法或基于等积变形,或基于转化思想,虽然科学性有待提高,但都是通过观察、猜想、推理等得到的,学生应用了“推演量”思想,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这些思考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量感,助力学生量感拔节生长。

学生对任何一种量的直观感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操中经历“‘测量’量”的过程,在实物中感知“单位量”的表象,在实境中建立“参照量”的感觉,在“离线”时体悟“推演量”的思想,这四条培育路径,层次分明又有机统一。这种高质量的具身认知,对于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努力实践。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