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内驱力从何而来
作者: 叶德卫
在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中,常听到家长抱怨小孩缺乏学习内驱力,人生没有奋斗目标。内驱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怎么别人的孩子似乎总是满腔学习热情,主动力争上游?为什么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会逐渐堕落,而有一些人,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逆境无法使他们屈服,反而让他们的勇气和能力得到锤炼。这种力量是天生就有的,还是后天激发的?怎样才能将这种力量激发出来?
在互相矛盾的个案和说法中,这些问题难有标准答案,似乎也没什么规律可循。其实在探究内驱力这个问题上,家长先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是不依附于任何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成长规律。
天性中自带内驱力
在这点上,从百年前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直到后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及伴随着生物学、基因科学和神经科学发展而兴起的且正处于当今主流的进化心理学,无不强调人所具备的积极天性。它们一致认为,人要有活下去、适应外在环境、发展自己的内在心理力量,即内驱力。正因具备这种力量,人这物种才得以进化出心智,才得以一直生存在地球上,并成为目前所知的唯一有语言并创造出了文明社会的物种。
阿德勒的一生就是个生动的例子。他用毕生努力克服自身缺陷,他出生于维也纳,他生活在优秀哥哥的影子下。他小时候不断患病,特别是佝偻病令他在体育运动和户外游戏中远远落后于他人。但他没屈服,经过艰难拼搏,他学习了医学,后又转向心理学,成为“在种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奋战”“爬出生命沼泽”的人。最终他创建个体心理学,帮助众多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成长。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人是独特的,人拥有自由意志和塑造自身发展的能力。为了寻找正确的答案、做出正确的反应、持续取得进步,人类一直在不断尝试,从未停止。
他之后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都非常支持这个观点。卡尔·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指出,无论是何种水平的生物,都会有积极实现自己潜力的大量内部运动。人类也具有向更复杂、更完善方向发展的天然趋势。进化心理学家则从生物学、基因科学和脑科学等方面论证了此观点。
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当作玩物,不要把他们当作要谨慎看管的财宝,或无用之物;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将孩子当作独特的人、能主动发展的人。这是一种必须具有的态度,是一种深信不疑的观念。
内驱力可以在自由探索和选择中生长出来
如果说天性中蕴含内在发展自己的力量是一颗种子的话,那自由探索和选择的环境则是种子发芽生长的土壤,大人们的支持和帮助则是种子成长中的阳光雨露。同样,阿德勒的成长也表明了这点。他的家庭支持他,特别是他父亲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的选择,同时一直支持他在不同职业间的探索。
孩子的内驱力不会表现在单一方面。尤其是对上学的喜爱并不是孩子的自然本能。上学其实是违背儿童天性的一件事,没有多少孩子天生就会热爱学习,生性就热衷于坐在教室里听课。《课堂生活》的作者菲利普·W.杰克逊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到:学校主要是一个让人静坐、聆听、等待、举手、交作业、排队以及削铅笔的地方……在小学课堂这种高度程式化的环境中花费数千个小时,并不是孩子们由衷的选择。
家长所认为的内驱力,往往是学科知识学习内驱力,他们希望孩子爱上学科学习。家长想看到的只是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不能容忍这热情用在其他方面,特别是与考试和升学无关的方面。孩子的那些充满热情且不知疲倦的探索和研究(如研究昆虫、汽车、星空等),几乎都被无视。
此外,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有较普遍的特点,就是父母对他们保护过多,为他们做主太多,替他们担责太多,使他们生活在一个简化了的似桃花源般的环境中。
阿德勒对独生子女的这种“没有困难”的困境颇有研究。他在《洞察人性》中指出,有些孩子(指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毫无阻碍,阻碍都已被他人清理干净。但这些孩子的能力却会因这种太过友善、舒服的环境而降低。他们本应承担的责任,却没机会面对;本应为自己的将来做的准备,也没机会做。他们从未为战胜困境接受过训练,必然也不会有经验迎接真实的生活。
总之,在这教养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的内驱力逐渐消失了。等他们长到一定年龄时,家长开始苦于孩子没有内驱力了。殊不知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可能正是种出这个“果”的“因”。
故以激发内驱力为目标的教育,其入口是尊重,尊重人天性中的内在发展动力,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能力;其次是克制住自己为孩子做主的种种冲动,不要试图改变或操控孩子,要保障孩子充分探索和选择的自由;过程中则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其成为真正的自己。
教育发生在满是烟火气的人类生活中。在一次次难易各异、自由灵动的选择中,在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中,个体才会发挥好内驱力,发展成理想的自己。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