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腰的桂花香

作者: 侯铭

东山腰的桂花香 0

迎着十月的秋风,又来到相别已久的东山腰。

伫立向东眺望,绿树掩映下,东山腰上曾经作为学校的建筑依然存在。目之所及皆是桂花树,桂花的香味仿佛随着清风飘至鼻翼,让记忆回到三十多年前,让思念归落到曾经的往事上。

据说,东山腰上有一座唐朝的庙,那时已经改造成了学校,一座只有十余人的小学,犹如巢穴般安放着嗷嗷待哺的鸟雀。学校有一名五十岁左右体弱多病的老教师,他如一名僧人一样虔诚地布施真谛。他姓相,不是本地人,他一直住在学校里。

那时的生活是自在的,天是蓝的,冬天是冷的。沿着小溪往上走,源头便是东山,学校旁边便是百姓口中的灵泉。透过天边的一抹光亮,“当当当”的钟声犹如禅院的晨钟响彻四野,也像汪洋大海里的航标指引了方向。相老师早早起来,敲响了早晨的钟声,唤醒了沉睡一夜的大山。

寺院即学校,学校即寺院,只不过禅音已换成钟声,学生学的是科学文化知识。韦驮殿被改造成了教室,老师在涂着墨汁的白灰砌成的黑板上写字,学生坐在石凳上静静地听课,无暇顾及窗外的鸟语花香。“家国”“民族”“奋斗”等字眼在我们的眼里闪烁着,在我们嘴里响彻着,融入每个人的心里,透过窗户飘荡在半山腰。相老师教我们语文、数学,偶尔也教我们一些地理、历史知识,因为他博学多识,所以我们的疑问在他那儿不算什么事儿。

课后,他爱带着我们在学校转转,指着碑文讲解。题额、书丹、撰文等碑文专业术语,就是在那时听他讲解而懂得的,而今作为碑铭文化的爱好者,我也有幸被景区、寺庙邀请写过碑文,实在是要感谢相老师的启蒙。我们也爱听他讲发生在寺院的故事。据说在清朝时,一位先生在庙内讲学,七个学生考上八个秀才,其中一个是爱学习的扫地小沙弥,因为在窗外偷偷学习而学业有成。他也以此激励我们,要能吃苦,要有恒心、信心才能做成事,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在感叹故事传奇的同时得到教益,至今记忆犹新。

学校有一个老校工,家住在山脚下,他平常负责整理校园。他人很和蔼,每当他来时,我们便一边看他干活,一边请他讲故事。于是从他嘴里,我们知道了寺庙的过往,知道了相老师的故事。学校的所在是灵泉寺,因为庙旁边的泉水而得名。所谓上善若水,庙里的香火十分旺盛,延续了千余年,正如这眼有着泽润之德的清泉,是本地母亲河的源头,哺育一方土地。寺院有个老和尚,在抗战时期他以佛门之德救济百姓,也关心国运。在八路军开辟沂蒙抗日战场的时候,一个连长身负重伤受到老和尚的保护,日军叫嚣着让他交出人来而不得,最后老和尚血染大殿。这个僧人就是长眠于校外塔林的悟心和尚,而那个被救的军人就是相老师的父亲。故事讲完,大家眼里噙着泪水,我们都被主人翁的事迹所感动。相老师来此山窝窝执教是来报恩的吗?至今想来,也是心存疑惑。

校园是美的,窗外的世界是广阔的。青山碧水把我们的心也渲染得敞亮。

相老师喜欢诗词,他爱带我们看庙里碑文上宋金时期的碑记和诗文。秋天,他带我们去山腰看起伏的群山,看坡上浩渺的草海。他教我们朗诵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培养我们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意志力,给我们讲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故事。

冬日天气寒冷,尤其是大雪时分,家人们便安排我们住在学校宿舍。忘不了相老师夜间给我们整理被子的关爱之事,忘不了他早晨为我们去泉边打水洗漱之事……

伴着夜色,月光下听着水拍青石的哗哗声响,相老师告诉我们这眼清泉出自鲁南的深山,经过苏北,流进淮河,然后归于黄海;他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心系家国,像周总理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听着,默默地记于心间。虽然当时有些懵懂,却难以忘怀。他给我们背诵“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佳句,教育我们珍惜时光,不要蹉跎岁月。于是我们有了珍惜时光的意识。

时光如流水,生活恰梦境。一转眼,我已离开家乡二十年,接到相老师去世的消息时,我在外地。到相老师长眠之地凭吊的时候,我看到塔林里种着数棵桂花树,那是政府为表达心意栽植的,因为相老师名字叫折桂。思来,长眠于塔林,是意愿,也是感恩;栽种桂花树,是意愿,也是感恩。

而今,一去又是二十年,恍惚间世事沧桑,学校又恢复成寺院。来此,我闻着浓郁的桂花香,沉浸于往日美好的记忆。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凤岭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