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建设:我的思考和实践

作者: 李梅

每次接手初一新班,作为班主任的我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一个随机形成的班级,尽快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呢?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地形成,把一个班级逐步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需要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冷冉先生把“班集体”称为“教育集合体”,他认为“教育集合体”提供了比家庭、比团体、比教师的说教都有效的教育情境,是最有力的引导。多年来,我的班集体建设工作是在冷冉先生的教育思想引领下推进的,我认为建设班集体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发展目标是全班学生共同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级前进的方向。班级发展目标对学生具有激励、导向和凝聚作用。所以,确立班级发展目标是建设班集体首先要做的事情。

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让学生人人参与。不能只让少数学生参与,更不能由班主任一个人来确定。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使学生达成共识,有共识才能发挥班级发展目标应有的作用。第二个原则是挑战性和可能性相统一。有挑战性才会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有可能性才会使学生有信心,并坚持下去。过高或过低的发展目标都是不可取的。第三个原则是要分阶段地制定发展目标。因为在不同阶段,班级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

初一这一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将“养成好习惯”作为班级的发展目标。教师可以开展中学生的文明礼仪、卫生清扫等习惯养成活动,进行听讲、笔记、作业、改错、总结环节的学习习惯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先复习再做作业、书写整洁清晰、按时交作业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召开“好习惯伴我行”“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是这样管理时间和事情的”等主题班会。

初二年级,是学生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阶段,这一阶段既要巩固班集体建设的成果,又要引领学生实现进一步发展。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初二学年的班级发展目标——“让优秀成为习惯”。让优秀成为习惯,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让自己的优秀成为习惯;另一层意思是把班级建设成优秀班集体。

初三年级,可以将“做最好的自己”作为目标。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中考目标,一起制订管理计划。为了实现新的目标,在这一学年,除了常规班会和教育活动,要特别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我始终认为,好的班级文化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二、完善班级组织机构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班级是一个小社会,为了维持良好的班级秩序,就必须有一个组织对它进行管理。除了班委会、小组长、课代表,还可以设若干管理某一具体事物的管理员,如开关灯管理员、开关窗管理员、花卉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也能很好地体现教育公平。

在班级组织机构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的意识,班主任要让学生“站在前台”,自己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

三、制定班规

班集体建设还要有人人都要遵守的行为守则——班规,它是全班同学认同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守则,通常是在集体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行为守则是为了规范学生行为的,首先就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班级里要做什么和怎样做,所以我们归纳出“十提倡”。为引导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不当行为,我们制定了“十严禁”,并投票选出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在“十严禁”中,不必将具体的惩罚措施一一罗列,因为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班级管理思想已基本贯彻。

事实证明,基于自主原则所确立的班规,对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四、增强班级凝聚力

我认为,增强班级凝聚力,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两项工作。其一,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让学生尊敬你、信任你、愿意接近你。要让学生尊敬你,你就必须有教育智慧;要让学生信任你,你就必须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愿意接近你,你就必须爱每一个学生。其二,培养骨干。一个班级要有凝聚力,必须有核心,班级的骨干就是班级的核心。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在班级各项活动中表现出众、以身作则、善待他人的学生,将他们作为培养对象。其次,教师可以向培养对象提出更高的要求,给他们指出具体的工作方法,引导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经验总结。最后,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培养对象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往往能赢得同学的信赖,他们便是班级的骨干。

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我有三点体会:其一,建设班集体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二,班主任不能只着眼于德育工作,要承担全面育人工作;其三,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的潜力远远大于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