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活动,发展思维能力

作者: 饶明生

优化数学活动,发展思维能力0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重视口头讲解,忽略了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数学。”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远胜抽象思维,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有研究表明,用耳朵听的学习活动效率最低,其次效率较低的是用眼睛看的学习活动。教授给他人的学习活动效率最高,因为学生不但要动口,还要动脑,有时还要亲身实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说说、写写、画画中锻炼思维能力

说说、写写、画画,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说,可以到讲台上或在自己位置上说给全班同学听,这种形式受益最大的是发言的学生。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发言呢?可以采用同桌互相说、小组成员轮流说、“开火车”接力说等形式,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

会说,不一定会写。有些学生很会说,可是书写很乱,不整洁,不规范。学生书写糟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板书不规范。有些教师批改作业的批语也很乱,涂涂改改,想要学生书写工整,教师就要带头示范,规范书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维,规范的书写可以让思维更有序。有经验的教师通常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书写,还要教学生如何记笔记。

画图是文字表达的更高层次,图形能体现数学的简洁性,数学永远都离不开图形。小学第一学段重在认图、数图,第二学段重在画图、读图、用图形解决问题。教师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用图形表达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识图、画图、读图能力。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主要内容有分数加、减、乘、除,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几乎每节课的内容都和图形有关,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形,引导学生读图、画图,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

二、在操作活动中探究逻辑关系,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操作活动是指通过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验证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操作活动通常有摆一摆、量一量、分一分、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数学实验等。

1.摆一摆。如在教学“倍”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摆两行圆片,摆出一行圆片是另一行圆片的倍数,在摆的过程中理解“倍”的含义。

2.量一量。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量铅笔的长度、量课桌桌面的宽,切身感受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概念。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长方体纸盒学具探究6个面的面积总和,通过测量长方体纸盒每个面的长、宽,探索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分一分。如在教学“数的分成”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指定数量的小棒分成两份,探究有几种分法。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12颗糖,要求学生分别分出12颗糖的[12]、[24]、[36]、[612],验证这些分数是否相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4.剪一剪。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剪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剪平行四边形,然后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

5.折一折。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活动,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三角形的3个角往内折成一个平角,从而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6.拼一拼。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若干个三角形学具中找出两个三角形,用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探究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又如在教学“密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拼接相同的图形,探究哪些图形能密铺,哪些图形不能密铺。

7.数学实验。数学实验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数学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作用。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盛水实验,建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和圆锥体体积的联系。

三、在数学制作活动中理解知识,发展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一些材料制作数学学具、绘制思维导图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制作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1.制作学具。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吸管或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学生制作的框架不一定美观、标准,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长方体的棱、顶点的特征,为进一步观察、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特征,从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纸板制作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将若干个这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由多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体积计算的本质,就是单位体积的叠加。

2.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帮助学生记牢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可以从低年级开始,做某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先示范,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做法。中高年级可以绘制一个单元、一册课本的思维导图,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平面图形面积的思维导图,从一个单位面积图开始,再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既体现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又体现图形的形式美。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