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解读的“三重门”
作者: 陈江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关,也是最关键的一关。正确、充分、精当、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前置条件。文本解读不过关,其他一切都是枉然,错误粗劣的解读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如果倒下了,则后面就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认为,文本解读是教师最为重要的基本功,亦可称为核心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这种能力。文本解读其实就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无限游戏,永远没有尽头,需要不断探索。下面,我谈一谈对文本解读的一点新认识:文本解读的“三重门”。
第一重门:把握文本的自身价值
语文教学的时下热词是“大单元教学”,部分教师热衷于把文本放在单元中,着眼于寻找“这一篇”文本的“这一类”价值,似乎只有“大单元”或者“跨单元”,甚至是“跨学科”,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主流价值。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不否认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但我认为,至少应该先把“本学科”“本单元”“这一篇”教好,才能奢侈地去谈“大单元”“跨单元”“跨学科”教学,在实施这些之前,请先善待“这一篇”,重视“这一篇”,并坚定地立足于“这一篇”。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选文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以彰显其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而不应刻意回避它、淡化它。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只是基本要求,关注选文特有的教学目标才是底线要求。好的教学从教好“这一篇”开始,且要让每个“这一篇”都在教学中“熠熠生辉”,而做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把握好文本的自身价值。文本的自身价值是文本自带的价值,体现了文本的自然属性,是文本从诞生之时就具备且永恒存在的。
我认为,这种自带的价值分两种:内容价值和形式价值。内容价值即“写什么”,“写什么”多立足于宏观层面的概述,不失原意,不离整体。形式价值即“怎么写”,“怎么写”多为微观层面的探讨,具体细致。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关注这两种价值,并尝试丰富这两种价值的内涵。
如何正确认识这两种价值呢?我认为“写什么”决定“怎么写”,“写什么”与“怎么写”共同决定“教什么”。夏丏尊先生的译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改革好像掘池,有说四方形好,有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池中是否有水,反无人注意。水是什么?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无论是四方形,还是圆形,总归是空虚的。我觉得“写什么”和“怎么写”,乃至以此延伸的“教什么”和“怎么教”,同样符合这样的论述,没有“写什么”“教什么”的水,“怎么写”“怎么教”的池子掘得再好看也毫无意义。
第二重门:衡量文本的教学价值
文本的自身价值是其自然属性,但不是所有的自身价值都具有教学价值,而文本的教学价值其实是基于文本自身价值的进一步权衡和考量。我认为,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教材编写意图方面考虑,二是从实际学情方面考虑。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我认为文本的教学价值并非自带的,而是被赋予的,这种赋予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也是相对变化的,甚至是因情而异、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的。
第一,参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现行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语文要素和人文目标。即文本放在单元里的价值,以及作为课型的教读和自读的价值。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教材编写体系化。教材中有明确的人文目标和语文要素训练要求,其编写体例和设计编排意图也多以此为依据,力图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语文能力发展线。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材编写意图就成了除文本自身价值之外,第二个需要重点考量的价值。此价值不是文本的天然属性,而是被赋予的。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教材的编写意图,反之,则会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杂乱无序,得不到教材的支撑。
第二,参照学情要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各不相同,学情也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不考虑学情的教学就是本本主义,是教师的自以为是、机械操作,是非常不可取的。学情要求包含以下两点:已有基础和基本能力(理解、感受和欣赏能力)。明确语文学习主体(学生)的实际基础和能力,是实施教学的起点,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都是由学情决定的,不是教师臆想出来的,不考虑这个因素,我们所有的教学构想和行为都是盲目的、无意义的。实现对学情的把握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基于经验的判断,也就是教师对学生已有基础和基本能力的判断,这种判断通常是笼统的、模糊的,主要依据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经验,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另一种是通过实证的检验,也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反馈后掌握情况,这种途径是具体的、清晰的。简而言之,教师要关注学生结合课内外资源预习后仍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了的关键点、疑难点、精彩处,并能基于学情,帮助学生学习文法,体会文情,积累文采。
第三重门:整合文本的核心价值
对文本的教学价值的衡量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学习、再考量,是权衡利弊之后的再出发,但这一步仍有一些粗线条。因为课堂是有限的,想要面面俱到,可能一面也达不到,这就需要教师的解读再往前走一步,再向上够一够,去整合文本的核心价值。
我认为,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个“核”,即“课核”。“课核”是一个凝聚点,即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也就是“一课一得”。同时,“课核”也是一个生长点,如一粒小小的种子,最后可能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关乎“课核”的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锤炼能力,更是播撒种子。这些种子可能是语文的种子,也可能是世界观、价值观的种子,还有可能是学生人生的种子。这些种子扎根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其萌发、成长与机缘、土壤有关。“课核”的关注解决了原先教学“散点多头”“蜻蜓点水”的积弊,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找到“课核”,并通过“课核”整合其他教学内容,从而让教学既能聚焦,又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这需要教师全面跟进,需要一次先破后立的取舍和阵痛。
1.“课核”在哪里
“课核”一定是在文本里,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共识,如果连这个共识都没有,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一定出了大问题。随之的问题是“课核”在文本的哪个位置,这是一个非常宽泛但又专业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前面已经打开的两重门进行定位,也就是先把握文本的自身价值,在自身价值中凝点聚核,在“写什么”的内容价值中挖掘思想,在“怎么写”的形式价值里探寻语言、结构、写法、修辞。
我认为,“写什么”的内容价值中潜藏着绝大多数的“课核”。这些“课核”渗透着思想与情感,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词语或一个字。如《老王》中的“愧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乐园”和“严厉”,《秋天的怀念》里的“好好儿活”……这样一个词或一句话统领着全篇,奠定了文章的整体基调,这就是“课核”。从这个角度而言,“课核”类似于“文眼”,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怎么写”的形式层面做文章。如《白杨礼赞》中运用的象征手法,《爱莲说》中运用的托物言志,《安塞腰鼓》的语言特点,《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的人物刻画……从这个角度看,“课核”就是“能力核”,有“分项训练、梯度达成”的功效。如何在内容和形式层面探寻“课核”,要求教师既要考虑文本的自身价值,也要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
2.“课核”怎么用
“课核”一定是结合文本用,我想这一定是每一位教师的共识。教学就是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进进出出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和体验,从而全面发展。
“课核”分两种,第一种“课核”是“内容核”,或者说是“思想情感核”,虽然是一个点,但被内容紧紧地包裹着,要取到这个“核”,就要“抽丝剥茧”,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剥开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而剥开的结果,就是文本解读的目标。“抽丝剥茧”的方式取决于设计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来达到“抽丝剥茧”的目的。
上一堂语文课就像烧一道菜,菜味美与否,影响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盐放得是否合适。于一堂好课而言,我认为影响其效果的“盐”,是课堂问题的设置。教师要设计直指核心的“主问题”,也要在“主问题”的引领下,设计出解构“课核”的“良构”和“劣构”问题。良构问题是正确、明晰、低迁移、去情境化的问题,而劣构问题是情境化、多元化、高整合、高迁移、跨学科的问题。良构问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梳理和概括能力,而劣构问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迁移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相比而言,良构问题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劣构问题新颖独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
3.如何围绕“课核”实施教学
我就如何围绕“课核”组织实施教学提出自己的设想。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一课为例,这是一篇直指人性的童话,如果说它仅批判了皇帝的愚蠢和虚伪,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社会现象的整体折射,童话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大家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称职,也都希望看到别人的笑话。可以这么认为,那件不存在的衣服,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人内心的自私和阴暗。当然,除了人性,这一童话也反映了专制制度的蛮横,以及人们的无奈、盲从和屈服。
《皇帝的新装》表层是“骗”,中层是“假”,深层是“恶”;看似是“喜剧”,表现为“闹剧”,细品是“悲剧”。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自主探究童话深层的悲剧性,但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骗”的喜剧性层面,而要留有余地和空间,让学生明白“言不尽于此”,要让学生学会在一片嬉笑怒骂中沉静下来,并独立思考更深层的问题。所以,我分三个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三个课时,也就是三堂课,每堂课一个“课核”,分别对应“骗”“假”“恶”(人性之恶、制度之恶)。
第一堂课,聚焦一个“骗”字。学生结合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思路、寻找关键词、深入理解课文。此环节为基础环节,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是对“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情节的把控。此环节最后聚焦于“骗”这个核心主题,是全面感知童话内容的重要环节,也是基础环节。
第二堂课,主攻一个“假”字。提出主问题,让教学逐步深入。问题一: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骗局,但非常成功,除了那个小孩,几乎所有人都被骗了,骗子使用了什么伎俩,使骗局成功的?问题二:大部分人受骗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孩子为什么能揭露骗局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不难找,骗子称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他们说,他们织出来的布不仅颜色和花样漂亮异常,而且用这种布做出来的衣服有一个奇妙的特点,就是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是看不见的。最美丽的布正好迎合了皇帝爱美的特质,投其所好,这是常规操作。但骗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又念出了一句“咒语”: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咒语”立马起了作用,首先是皇帝有了反应,皇帝心想,如果我能穿上用这种布做出来的衣服,就能发现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也能辨别出哪些人聪明,哪些人愚蠢了。我必须叫他们立刻给我把这种布织出来。其他人也有了反应:他们都急于知道自己周围的人有多糟糕或多愚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称职的,也等着看别人的笑话。于是,这个“咒语”的第一重目的实现了:让一个自以为是的庞大群体暴露了本性,中招了!因为那些认为别人愚蠢,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是最愚蠢的。
再来探讨问题二。最初,大部分人觉得别人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当他们发现自己竟然看不见这衣服时,他们所谓的自信崩塌了。于是,他们不去判断布料是否存在,而是急着掩饰自己的“看不见”。所以,大部分人都走向了真的反面——“假”,他们因心虚而假,又因假而更加心虚,于是一个由虚假构成的坚不可摧的外壳就产生了,几乎所有人都在自觉又不自觉地保护着它。而孩子为什么没有受骗,因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什么是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纯洁善良之心,是发自内心的纯粹、正直、真诚、开放、勇敢。赤子之心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真实、真诚、真心)。于是,顺理成章引出了本课的课核——“假”,学生通过这个环节逐步明白了,“假”才是受骗的根源,“假”才是真正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