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语文课程视域下“五育融合”的新质态

作者: 郑志刚

立德树人:语文课程视域下“五育融合”的新质态0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五育融合理念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当前五育融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很多教师仍习惯于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视为独立的个体,无法捕捉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的场景。因此,五育融合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操作方法,甚至一度处于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零散状态。五育并举解决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开齐、开足的问题,五育融合则更加关注“五育课程”相互融通的问题。而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乎“五育课程”开齐、开足的问题,更是关乎“五育课程”有机整合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五育融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五育元素,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五育融合理念真正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既具备知识技能,又拥有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的新一代少年,以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从“启发”到“思辨”:智德相融,启智辨德

德育在五育融合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不仅关乎个体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合格公民、塑造社会风气更是至关重要。借助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发展学生“智育”的过程中涵养“德育”,是实现语文课程“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重要方式。

(一)文本深析,在深入理解中明理崇德

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认知停留在理解大意、探寻表面意思的维度上,而要引导学生品味、深析经典课文内涵,帮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相机滋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桥》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村支书在洪水来临之际,沉稳指挥村民过桥逃生的故事。这位村支书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这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当然,如果学生的阅读思维仅停留在表层,那就无法感知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鉴于此,笔者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将村支书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置于文本所处背景之中,以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村支书的行为和品质。例如,同样是面对小伙子,村支书一次“揪”,一次“推”。联系做出这两个动作的不同场景,就能感受到当时的背景:洪水来临之际,村民们争相过桥逃生,混乱不已。村支书这一“揪”体现了其公正无私和责任感,也彰显了领导者的威严和对规则的坚守。而“推”这一动作则发生在桥即将崩塌的危急时刻,村支书“推”小伙子上桥,想把生的机会留给他,展现了村支书深沉的父爱,体现了村支书内心的柔情,也反映了他对家庭深厚的情感。

经历如此的文本分析,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更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让学生在感受人物丰满而正面的崇高形象的同时,受到了德育的熏陶。

(二)思辨讨论,在发表观点中益智辨德

谚语有云:理越辩越明。直接揭示或告知的道理、经验,很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吸收、感同身受。思辨讨论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围绕课文主题展开思辨性讨论,引导他们在思考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明确道德评判标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一课为例,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紧扣文中具有鲜明差异之处或冲突点,精心设置富有思辨价值和思辨空间的辩论话题,鼓励学生围绕“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认为,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有的认为,为社会做出贡献,无论是否得到回报,这样的人生都是有价值的。

这种思辨讨论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二、从“演绎”到“创作”:体美结合,健体赏美

在教育领域,体育与美育的结合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捕捉语文教学资源中蕴藏的体育和美育元素,借助“新课标”理念,通过情景演绎和艺术创作的方式,引领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美,在创造中表现美,从而实现体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

(一)情景演绎,在角色内化中体验美

情景演绎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多育融合的有效方式,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度介入,旨在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表现力,能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描写翠鸟捕鱼的文字,文笔细致。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这段描写的生动,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朗读翠鸟捕鱼的语段,初步感受作者的细腻笔触;随后,邀请几名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模仿翠鸟捕鱼的动作;最后,师生合作,教师朗读语段,学生演示翠鸟“冲”“飞”“吞”等捕鱼的动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动词,如“冲”“飞”“吞”等,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感受体育动作的协调与美感。

(二)艺术创作,在尽情输出中展现美

艺术创作是另一种实现体美结合的有效方式。通过绘画、手工等艺术创作形式,学生可以将课文中的美景、美情展现出来,从而提升审美力和创造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诗中描绘了山间秋日傍晚雨后的清新与宁静。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于读中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美,初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笔将诗中描绘的场景呈现出来。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仔细斟酌、品析诗中描绘的细节,着力表现“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天气晚来秋”的凉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学生完成绘画后,相互交流,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诗之美、画之美。

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文字美、画面美、情感美的体悟。

三、从“实践”到“创造”:劳动实践,动手创智

随着五育融合理念的深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教师要挖掘语文教育中的劳动元素,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蕴含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实践,在深度浸润中体验劳作

生活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观念,生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悯农》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悯农》,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农民的艰辛与粮食的珍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课文的学习与劳动课程结合,组织学生到班级劳动基地参与农作物种植活动,带领学生体验锄地、播种、浇水等劳作,感受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切身体会何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后,教师可以借此契机,穿插讲解农作物的生长知识,让学生明白粮食收获的不易,真正理解为何要珍惜粮食。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这首诗,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涵,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每一位辛勤的劳动者。

(二)科技创新,在质疑释疑中智慧造物

科技创新是劳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中的科学元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并将其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故事。教学前,教师可以设计预习单,引导学生就初读课文后关注的科学现象提问:蝙蝠是怎样依靠嘴巴和耳朵来传递并接收信号的?科学家是怎样借助这一原理发明雷达的呢?还有哪些动物能在夜间飞行,为什么?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梳理与科学知识探究结合,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播放视频等形式将原本晦涩、抽象的科学原理可视化,持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及补充资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回声定位器”,还可以邀请科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将学科融合的效果最大化。当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时,教师不要急于越俎代庖,而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借助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开拓创新。

通过这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实现了劳育与智育的深度融合。

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的深化和具体化,两者最终都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五育融合不仅是教育理念,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五育元素,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相融互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宗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