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设可视支架 显化习作思维
作者: 林姗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他 了》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件事,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人物的内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如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本次习作不仅要将写人与叙事结合起来,还要借鉴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人物的内心,体现了习作要求的不断提升。
【教学目标】
1.审清题意,把题目补充完整,写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尝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从多个角度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反映人物内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选材定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单元习作《他 了》,要注意的是,今天习作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她”。
(师出示生活情景图)
师:大家观察这张图片,说说图中的他怎么了?
(看图填写:他 了)
生:他获奖了。
师:你关注到了事情。
生:他笑了。
师:你关注了神态。
生:他高兴了。
师:你感受到了他的内心。那题目横线上到底填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一看习作要求。
生:填表示人物内心的词。
师:是的。人的内心感受非常丰富。
(师继续出示生活情景图)
师:大家继续看。
生:弟弟小心呵护的蛋宝宝摔碎了,他伤心了。
生:妈妈听着美妙的音乐,她陶醉了。
生:足球运动员进球得分时,他激动了。
师:生活中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因为什么事情,当时怎么了?
(生自由交流)
师:有这么多印象深刻的人,请选择一个让你印象最深的“他”,把题目补充完整,完成习作任务一“选材料,补题目”。
【设计意图】笔者由一张学生熟悉的情景图出发,引导学生明确题目横线上要补充的词语内容。学生了解习作要求后,笔者继续通过多媒体形式链接与学生当下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同角度的生活情景图,以此为支点,引导学生回想、梳理、发现身边丰富的习作素材,打开习作思路,补充习作题目,为接下来的习作奠基。
二、视频共写,提炼妙招
师:题材选定后,我们就要把这件事情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结合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和平时的习作经验,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
生:可以写他的动作、神态、语言。
师:这也是我们这一单元的习作要素,这节课,我们就尝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具体怎么用文字表现呢?我们先看一位边防战士的故事,他为了守护祖国的西疆,已经五年没有回家了,这一天,他怎么了?
(师播放视频)
生:他感动了。
师:再看一遍,注意他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把他感动的表现从这三个方面写出来,完成习作任务二“小练笔,寻方法”。
(生进行练笔)
师(投屏学生习作片段):一起看这名同学的习作片段,大家觉得在这个片段中,哪方面描写比较好,能反映出人物的感动?
[学生习作片段:
他看到桌上的“糖夹子”,脸上洋溢着笑容,坐下来便拿了一个放在嘴里,一边吃一边说:“这个太怀念了!我吃得有点感动了!”旁边的战士告诉他:“这是你妈妈带过来的。”他一下愣住了,眼睛睁得圆圆的,眼里充满了惊讶,感动得直擦眼泪。]
生:我觉得他的语言描写非常好,“这个太怀念了!我吃得有点感动了!”直接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
师:是的,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内心感受最直接的方法。你们的习作片段中还记录了哪些反映战士感动的语言描写呢?
生:我记录了一段对话“没有吧?是真的吗?”“真的!”,说完他就流泪了。
师:一句不敢相信的发问,一句肯定的回答,直接打破了战士的心理防线,让一个坚毅勇敢的战士感动落泪,这句话很重要。
师:同学们,习作的时候,一定要围绕人物的内心,选择合适的语言,像录音机一样把它记录下来,这样人物内心的情感便能自然流露。
师:你们觉得,在这个习作片段中,还有什么描写比较好,也反映出了战士的感动?
生:他的神态描写很好,写了战士看到“糖夹子”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笑容”。
生:当有人说是他妈妈带过来的时候,他“眼睛睁得圆圆的,眼里充满了惊讶”。
师:有面部的神态描写,也有眼睛的神态描写,就像用放大镜放大了面部表情,聚焦在眼睛上,在细节刻画中折射出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像这样聚焦、放大某一处神态来写的,你们的片段中有没有?
生:我写了“他一看到‘糖夹子’就两眼放光,眼里满是惊喜”。
生:我写了“他盯着妈妈带来的‘糖夹子’,感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师:其实,这样的神态描写,在我们的单元课文中也有,如聚焦面部整体的描写。
[病人脸色苍白。(《军神》)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军神》)]
师:还有放大眼部特征的描写。
[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军神》)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还有突出眉宇特征的描写。
[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军神》)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我们还可以放大人物哪里的特点?
生:鼻子、嘴巴、耳朵……
师:是的,神态是人物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如果用“放大镜”将面部整体的神态和某一处或某几处的神态描写结合起来写,那人物的表现就更生动、更鲜活了,内心感受也会一览无余。
师:再看他的动作描写。
生:动作描写有看、坐、拿、吃、擦眼泪……
师:你们觉得视频中最感人的动作是什么?
生:擦眼泪。
师:擦眼泪的镜头和其他镜头的播放速度都不一样,有没有同学发现?
生:擦眼泪的镜头播放速度比较慢。
师:是的,这叫慢镜头。刚才这位战士是怎么擦眼泪的,还记得吗?
(生做动作)
师(出示自己的“下水”作文片段):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老师也写了这位战士擦眼泪的动作,请你们帮我看看写得怎么样。
[教师“下水”作文片段:
他用手掌捂住眼睛,而眼泪却控制不住地溢出眼眶,他又用张开的食指和大拇指缓缓地擦拭着泪水,揉搓着已经发红的鼻尖。他把手半握成拳状,顶住因感动流泪而抽动的嘴唇,然而,情绪不断喷涌而出……]
生:感觉动作被分解了,看着文字就能想到那个画面。
生:食指和大拇指擦眼泪的过程变长了,很细腻,很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点评。其实老师就是对动作进行分步、拆解、定格,把动作一步一步地记录下来,就像视频中的慢镜头。我相信,如果你们也用“动作慢镜头”的方法,把战士的关键动作放慢,一步一步地记录下来,也能流露战士的内心感受。
师:当然,“单丝不成线”,大家看我们教材中的习作例文片段,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好方法。
生:这里用了“神态放大镜”法,放大了眼部特征和面部整体神态,把他陶醉的样子写出来了。
生:还有“语言录音机”法,记录了他陶醉时的语言。
生:“动作慢镜头”的文字最多,把动作放慢了,时间拉长了,形象地描写出他的陶醉。
师:是的,如果像习作例文这样结合三种方法,从多个角度细腻描绘,那人物的内心将会自然呈现。
【设计意图】同看一段视频,共写一段文字,让学生在可视的视频和文字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学生在课堂习作练笔、教师“下水”作文和教材习作例文片段中寻得习作方法,显化习作思维。这一系列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动作慢镜头”“神态放大镜”“语言录音机”等多个角度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感受的方法,为学生正式习作提供助力。
三、运用写法,习作展评
师: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写出他当时的表现,具体写出人物的内心,完成习作任务三“写具体,表内心”。
(生完成习作片段)
师(投屏学生习作片段):我们对照评价表(表1)一起点评。
[学生习作片段:
课间,他正急着写作业。此时,他的同桌在一旁跑来跑去,猛地撞到他桌上,导致他在本子上画下了一道长长的线。他丢下笔,猛地一拍桌子:“干什么!干什么!没看见我在写作业吗?”他脸色阴沉,眼睛里冒着火光。]
生:他从多个角度描写,很厉害。
生:他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很强烈的情感,明显能看出他生气了。
生:我觉得语言描写里的感叹号能体现出他生气的状态,写得很准确。
师:当我们用“语言录音机”记录重要语言时,用准标点,更能体现人物的内心。
师:这名同学的神态描写怎么样?
生:他放大了面部整体的神态和眼部特征,其中眼部特点刻画得比较细腻。
生:我觉得还可以放大鼻子特征,生气的时候鼻孔会变大。
生:还可以放大眉毛的特征,生气的时候眉头会拧在一起。
师:具体放大有特点的部位进行细腻描写,人物的样子会更清晰。
师:最能体现他生气的关键动作是什么?
生:我觉得关键动作是“拍”,但没有一步一步地记录。
师:请小作者上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我们一起帮他放慢镜头,一步一步地记录。
(生还原场景)
生:他猛地把手抬到最高处,用力张开五指,狠狠地拍在桌子上。
师:请同学们也用这样的方式评一评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修改完善,也可以请同桌提一提修改意见。
(师巡视,生自评并修改习作)
师:好的,大家都已经修改好了自己的习作。我们再来看一名同学修改后的习作片段,大家觉得怎么样?
[学生修改后的内容:
爸爸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凝重,真是一个十足的球迷。突然,他激动地抬高腿,猛地蹬地,整个人跳起来,大喊:“球进了!球进了!”他脸涨得通红,嘴巴张得大大的,高兴得都合不上了。]
生:他运用了“动作慢镜头”“神态放大镜”“语言录音机”三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把爸爸高兴的样子写具体了,非常生动,很有画面感。
师:他写得好,你评价得也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如何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反映人物的内心。你们学会了哪些方法?
生: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描写人物表现的三个方法,分别是“动作慢镜头”“神态放大镜”“语言录音机”。
师:课后,请同学们把习作的其他部分完成,写完后对照评价表(表2)进行自评、互评,修改完善。如果能从平凡的小事中悟出一些人生道理,以小见大,那将是一篇更具特色的文章。
【设计意图】笔者结合习作要素设计习作片段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借助课堂提炼的小妙招对投屏的习作片段进行评价,并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师生共评的过程中了解评价的角度和修改的方法。在学生有了评价认识后,再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修改完善。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能有效提高认知,内化课堂习得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提高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