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学情学策略,提升思维促理解
作者: 林通 王露【教学内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目标】
1.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能大致说出课文内容,厘清故事发展脉络。
2.阅读时能运用多种方式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能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整理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豌豆苗长得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时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2.能借助问题理解豌豆苗长得好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借助问题梳理文脉
1.读题,点明作者、译者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课题是——
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享誉世界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翻译者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叶君健。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师:课前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第一组词语谁会读?
生:豌豆、按照、僵硬、窗框。
师:读得很准,尤其是容易读错的“框”字,第四声,读对了。全班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第二组词谁来读?
生:预感、揭晓、青苔、囚犯、洋溢。
师:字正腔圆,真好。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3.出示单元页,了解单元学习要求
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就在单元导语页里,大家找一找。
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简单来说,就是在阅读时提问。
4.交流预习单,梳理故事脉络
师:我知道大家都有一些提问经验,所以预习时要求大家记录了自己读课题时想到的问题、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以及读课文后想到的问题。老师整理了大家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发现很多同学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请一名同学读一读这些问题。
生:五粒豌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五粒豌豆都去干什么了?五粒豌豆会去哪里?五粒豌豆最后怎么样了?
师: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大家很会读童话故事,在读课题时就会关注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干什么了,去了哪里,最后怎么样了。现在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那咱们就顺着这些问题的思路,说说童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用简洁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写了五粒豌豆在豆荚里,开始是绿的,后来变黄了,一个小男孩把这几粒豌豆当子弹发射出去的故事。
师:你读书很细致。谁能用简洁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要让人一听就明白,围绕五粒豌豆说。
生:故事的起因是五粒豌豆想去的地方不一样。
师:真好,你很会概括。想去的地方不一样,也就是想法、愿望不一样。简单来说,故事的起因就是——
生:五粒豌豆有不同的想法。
师:是的,也可以说五粒豌豆的愿望。好的,梳理了起因,经过就很容易说了。谁来说一说?
生:最后一粒豌豆的经历。
师:非常好,经过部分主要写的是最后一粒豌豆和谁的故事?
生:小女孩。
师:是啊,他们是这个童话故事的主角。结果呢?
生:写了另外四粒豌豆的结局。
师:看看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话其实也在写一粒豌豆的结局,哪粒豌豆?
生:第五粒豌豆。
师:同意。所以,结果部分可以怎样概括?
生:五粒豌豆的结局。
师:同学们看,围绕课题提问,带着问题思考,我们厘清了故事的脉络,这个故事首先写了什么?
生:五粒豌豆的不同愿望。
师:接着写了什么?
生:最后一粒豌豆的经历。
师:最后写了什么?
生:五粒豌豆的结局。
师:看来,提问的确是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评析】上课伊始,林老师从认字、正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入手,及时关注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立足学情,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提问,要求学生从“读课题时想到的问题”“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读课文后想到的问题”三个方面记录、归纳问题,巧妙借助读课题时想到的问题梳理故事脉络,让学生初步感受提问对理解课文的作用。
二、交流提问过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1.出示学习提示,梳理提问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提问。要想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我们先要研究好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课文前面有学习要求,在这条学习要求里,藏着提问的方法,谁发现了?
生:读课文,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师:你把要求读了一遍。能找到关键信息吗?
生:读、思考,提出问题。
师:是的,第一个关键信息是读,第二个关键信息是思考,第三个关键信息是提问,也就是边读边思考并提出问题。
2.分享思维过程,提炼提问方法
师:我选取了几名同学的问题,请他们分享一下读到哪里,怎样思考,如何提问。第一名同学,她的问题是——这五粒豌豆最后会飞到哪里呢?请这名同学说一说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其他同学仔细听。
生:我读到课文第6自然段,看到最小的一粒豌豆说它想知道谁会走得最远,我就想这五粒豆最后会飞到哪里。我读到课文第9、10、11自然段,看到第一粒豌豆说要飞到广阔的世界去,第二粒豌豆说要飞进太阳里,第三、第四粒豌豆说飞到哪里就在哪里住下来。我就想,它们最后会飞到哪里去呢?
师:好的,谁听清楚了,她是怎么思考的?
生:她读到几粒豌豆要飞到不同的地方去,就想之后会怎样,豌豆会飞到哪里去呢?
师:是的,顺着故事的发展往后想,猜测接下来会怎样。用这种方式边读边思考,就会不停地产生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大家阅读时更专注。
(出示板贴:)
师:看得懂这个向下箭头的意思吗?
生:往下猜测。
师:是的。大家根据上文推测下文时,可以在书上标上这个符号。老师再请一名同学说说他提出的问题。
生:一棵豌豆苗怎么能被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师:听了你的问题,似乎已经能感觉到你是怎么思考的了。请你给大家揭晓,你是读到哪里,怎么想的。
生:我读到了课文第16自然段,心想,一棵豌豆苗怎么能被称作花园呢?花园应该有很多花啊,所以提出了这个问题。
师:有很多花的花园,是哪里的花园?
生:平时的,生活中的。
师:没错,生活。这名同学是联系什么思考的?
生:联系生活。
(板贴:↗)
师:阅读时,联系生活、联系自身,会让我们的思考更活跃,也就能提出更多问题。
师:老师再请一名同学说说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师:大家一起想一想,提出的这个问题是读到哪些段落想到的呢?
生:第12自然段,还有后面的一些段落。
师:比如说哪段?
生:第18自然段。
师:还有呢?
生:第20自然段。
师:是啊,不只是读到一处内容,而是把好几段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这种方法叫——
生:联系上下文。
(板贴:[□][↗])
师:联系上下文能让我们阅读时思考更积极,阅读视野更宽广,也就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掌声送给这名同学。
师:想必三名同学的思考方法给了大家很多启发。思维是灵动的,只要你静心阅读,就会发现更多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我们用这些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一,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带着这些方法,提出新的问题;也可以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再读一读相关内容,尝试修改、完善自己的问题。思考的符号可以标在课本上,问题就写在便利贴上。
3.指名交流,组织评价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新问题,谁来分享一下?
生:我提出的问题是“母亲为什么开始不太相信,后来慢慢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
师:读到哪里,怎么想的?
生:我读到课文第19和第21自然段,看见这一处变化想到的。
师:联系上下文思考,你关注的就更多了,还发现了矛盾之处,真好!
师:有没有同学修改了自己的问题呢?
生:我一开始的问题是“为什么第18自然段中的小女孩会好起来呢”,联系上下文,我发现这个小女孩从“我觉得我好了一些”,到“能自己爬起来”“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再到最后“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结合豌豆苗的生长,我的问题修改为“为什么随着豌豆苗的生长,小女孩慢慢好起来了呢”。
师:真是了不起的进步!就这么一联系,你的这个问题可以直达文章的主旨。掌声送给会学习的同学。
【评析】阅读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察觉自己提问的思维过程。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思维障碍,教师挑选了学生预习时提出的典型问题进行交流,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检视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且能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提问示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提问并交流分享,使提问策略学习有步骤、有梯度。
三、发现提问角度,小组合作整理问题
师:一开始,我们交流了一些问题,刚才同学们又提出了不少新问题,这么多问题,可以怎样整理呢?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说的吧!
(播放微课)
师:我们可以根据哪两个角度给问题分类?
生:可以从针对部分内容和针对全文内容两个角度提问。
师:还获取了什么信息吗?
生:针对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或几段话提问,都属于针对部分内容提问;而针对课文主要角色、主要内容提问,属于针对全文提问。
师:非常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并整理问题,看看提出的问题关注的是课文局部还是课文整体,将问题分类写在小组问题清单上。整理的时候,重复的问题只写一次。
(生交流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整理好的问题?
生:我们小组一共提出了6个问题,其中针对部分内容的问题有4个,针对全文的问题有2个。
师:有没有想推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生:我想推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小女孩看见了这个‘小花园’,就觉得病好些了”。
师: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谢谢你!
【评析】林老师借助微课,对前序提出的问题进行回顾整理,同时引出针对部分内容和针对全文提问的角度。林老师把教学目标锚定在让学生感知如何从不同角度提问上,遵循了提问策略学习的规律: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是基础,从不同角度提问是发展,指向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是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尝试运用策略,借助问题加深理解
1.出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
师:从大家整理的问题看,既有针对部分内容提出的问题,也有针对全文内容提出的问题。那么,不同类别的问题对我们理解课文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我们解决一个针对部分内容的问题,请一名同学再读一读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