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趣·创·享: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作者: 许笑笑

境·趣·创·享: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0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而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如何引导学生走出习作困境,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以“境·趣·创·享”为径,提出了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习作教学策略。

一、境:妙用情境,点燃兴趣

“情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高频关键词。将情境引入习作教学,旨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实现从“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

(一)依托课文,创设情境

“新课标”提出“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课文是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点”,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内容之一。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托单元课文创设相应情境。例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时,笔者注意到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为《猫》《母鸡》和《白鹅》,生动地记录了不同动物的各种特点,且这一单元的语文习作要素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基于此,笔者创设了“萌宠我来夸”的主情境,旨在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作兴趣。

(二)根据需要,妙用情境

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习作教学必须创设符合文本要求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任务,实现习作能力的进阶。但习作教学中也存在着情境创设“泛滥”和“随意”的情况。部分教师认为,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引出课堂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引子”,故将其放在课堂的开端或“暖场”环节。其实,“情境”何时运用,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需求来确定,做到“有需方用”。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为例,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伊始创设“萌宠我来夸”的习作情境,还可以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或评改习作时运用或延伸这一情境,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一名学生描写小猫特点时写道:“咪咪(小猫)全身黑白相间,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还有一个樱桃般的小嘴。”习作互评时,有学生注意到该片段虽然写了猫的外形,但未体现出其特点。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抓住小猫外形中最有特点的部分写,笔者在“萌宠我来夸”的主情境下拓展了“萌宠我来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写好“寻宠启事”。学生思考后,就猫的外形这一段写了一则寻猫启事。

[寻猫启事

昨天晚上,我家猫咪和我一起下楼散步时走丢了。它全身黑白相间,有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右眼的眼圈为黑色,像熊猫眼,左眼圈为白色。它的鼻子尖尖的,还有一个粉嫩嫩的、樱桃般的小嘴巴。如有见到(拾到)者,请电话联系×××,当面感谢!

× × ×

2024年4月12日

]

二、趣:趣中发现,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好习作必须注重习作素材的积累。习作素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和课本,笔者要引导学生带着“寻妙探趣”之心观察发现,积累素材。

(一)结合主题,“趣”寻素材

“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可以就习作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校内外生活,有效积累习作素材。

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有条理地记录游戏过程,感受游戏之“趣”,写出游戏之“趣”,便在课间组织了一场班级游戏,引导学生记录:游戏前,做了哪些准备?游戏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游戏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进行了课间游戏,还积累了习作材料,习作过程“有趣又有效”。

(二)提升语言,“趣”品文本

除了内容素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品味语言,通过好词佳句赏析、表达效果比较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语言表述好在哪里”。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笔者注意到单元课文《猫》《白鹅》等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运用反语,明贬实褒”。“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教学时,笔者便引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话的表达之趣,学生会发现,这两句话表面上是作者在“指责”猫和鹅,实际上是正话反说,突出猫和鹅的可爱,更突出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有了这一认识后,笔者鼓励学生将这一“反语式”的表达运用到本单元的习作中。

三、创:突破常规,创意表达

“新课标”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设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性表达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感受文学语言独特魅力的过程中习得表达方法,并展示个性,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

(一)内容独特,彰显个性

受传统习作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习作时往往喜欢挑“大家爱听的”写。但这恰恰与“新课标”提倡的“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和论说”相悖。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漫画”老师》时,笔者注意到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多为对教师的赞美之词,全然没有平时“吐槽”那股劲儿,心中真正的想法避而不谈。这样的习作也与“特点突出、画风独特、情节夸张”的习作要求不符。了解到学生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不敢说实话”后,在习作点评课上,笔者出示了一则学生“吐槽”教师拖堂的片段:“下课铃声响了,我像灌了大杯咖啡一样,全身的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了。可是老师的耳朵像塞上了耳塞一样什么也没有听到……老师快讲完吧!”学生看完后哈哈大笑,纷纷表示自己很有共鸣,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了加工和修改。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二)形式新颖,灵动飞扬

当今的学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丰富多元。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要求,鼓励学生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时,在学生明晰了表达内容、厘清了表达思路后,笔者鼓励学生丰富表达形式,如让学生通过撰写旅游攻略、创编诗歌、绘制游览路线图等方式推荐心中的好地方,将自己的习作转发到多媒体平台,向更多人推荐自己心中的好地方。

四、享:多元评价,享受成长

作文评价是习作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手段。笔者在习作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元评价方法,以关注学生的习作表现,帮助学生实现习作能力的进阶。

(一)主体多元,形成合力

“新课标”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或家长。例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我学会了 》时,笔者先分享了这次习作的评价标准,做到“人人知标准”。学生完成习作后,笔者要求学生基于习作评价标准进行初评——自我评价,让学生借助明确的分项等级,快速而准确地定位,知道自己“达到了哪些标准”,还要“从哪些方面提升”。然后,在习作评改课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二次评价——师生共评,教师和学生基于确定的评价标准进行例文评价,该评价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确“好文的模样”以及掌握习作修改技巧。最后,笔者鼓励家长对孩子的习作进行评价。在既定评价标准的指引下,家长能对孩子的习作状态和结果有更清晰的了解,也有助于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观。

(二)方法多元,写出精彩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能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旨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达到以评促思、以评促改的目的。

仍以《我学会了 》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或趣事”“学习后的感受”拟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确定后,教师可以创新、丰富习作训练形式,让学生在熟知评价标准的情况下进行“习作大比拼”,并从中选出“班级好文”。“班级好文”的选定要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小组互评的意见,让学生在他评、自评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好文”的认识。这样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提升了学生对评价标准的熟悉程度。

在“境·趣·创·享”的策略下,学生不再将习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是充分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如此一来,不仅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