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班级管理者到班级建设者的践行
作者: 刘艳霞
杨雪梅老师,一位我身边的优秀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追随她的脚步。《做一个善于建设的班主任》这本书,是杨老师的第三本专著,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从书名就可以洞悉,杨老师是想通过她的思考带动一线班主任走向班级建设之路。这本书也给我的班级建设带来了很多启迪。
一、班级建设需要具备破解孩子心灵密码的能力
对于班级建设,很多人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但如果说要怎样管理班级,很多班主任讲起来就会滔滔不绝。班级管理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情,班级建设就要拥有一定的智慧,尤其是面对班级孩子的不同问题,我们该如何化解?杨老师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做法。
例如,《有“度”沟通,推开育人的另一扇窗》这篇文章,就提到“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是非,如果教师能够转换视角看问题,理解问题,多些有‘度’沟通,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那么,怎样的沟通才是有“度”沟通呢?杨老师分别介绍了“放下高度,关照童心”“站对角度,聚焦亮处”“转个弯度,巧妙化解”三个方法。
其中,在“放下高度,关照童心”这部分,杨老师用了一个故事来说明道理。一名年轻的母亲带五岁的女儿去参加派对,母亲以为热闹的场面、丰富的美食会让女儿非常开心。没想到,女儿却一直闷闷不乐,甚至生气地坐在地上,连鞋也甩掉了。母亲蹲下去给女儿穿鞋的时候,她惊呆了:她眼前晃动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她刚才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她这才明白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她蹲下去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
杨老师用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小小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站立于教育中的姿态。与孩子相处,我们习惯了将自己置身于高高的讲台上指指点点,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与学生沟通,我们也总是端着师者与长者的派头,喋喋不休地说教。这样的姿态看似站得高了,望得远了,实则与孩子的距离拉开了,看问题的视线也模糊了。
杨老师还举了自己班上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孩子在厚棉裤外面又套了一条薄纱的半裙,这不伦不类的打扮让老师没忍住笑了出来。而杨老师则想到了自己年幼时偷穿妈妈高跟鞋的经历,因此,她夸孩子穿薄纱裙很漂亮,认为她如果在联欢会上穿着跳舞,肯定美极了。这成功地让小家伙跟着她回到了教室。
看到这些,我不禁回想自己在班级建设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是否武断地认为就是孩子的错,于是批评孩子。或许,我们伤了孩子的心,却没有察觉到。如果我们能像杨老师所说的这样,放下高度、拉近距离,那么与孩子的沟通会因为有爱而无障碍。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有了破解孩子心灵密码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建设班级。
二、班级建设者要具备教育智慧
对于班主任来说,激发班级活力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么是纪律管得严,学生大气都不敢喘;要么就是班级像一盘散沙,乱成一锅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班级既有活力,又稳步发展呢?
“班级不是‘管’出来的,是靠专业的教育智慧与敏锐的问题感知建设而成的。”杨老师在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曾经的我,班级的纪律我要管,班级的卫生我要管,班级的学习我还要管……总之,班级大大小小的事情,我都管。管得太多,让我每天都感觉身心疲惫。教育智慧与敏锐的问题感知又是什么样的?
我们来看看杨老师的教育智慧,她在《全盘发力,让散沙汇聚成塔》一文中写了三个智慧,分别是“拉家长‘下水’、引学生‘上钩’、向搭档‘示弱’”,她在《建设有凝聚力的班级》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智慧:“借‘从众行为’凝聚正向能力”“用‘赋权增能’强化集体意识”“以‘标签效应’造就积极暗示”……一个个教育智慧就在杨老师的笔下呈现出来。
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杨老师提出的“以‘标签效应’造就积极暗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绝非一个搞怪的语言文字游戏,而是一种神奇的心理现象——标签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科尔指出,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有的班主任会发现,在学校教育中,某个孩子一旦被贴上了“差生”“问题学生”之类的负向标签,那么其他老师、同学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个孩子与标签所标定的内容画上等号。时间一长,孩子自己也就慢慢地被标签化了。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于学校教育中,也是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一种现象。为此,杨老师的正向标签就让孩子转向阳光的一面。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她都喜欢用这样的话来开场——你们是我见过的最有活力的小家伙。每个清晨走进教室,她都会以愉悦的心情和大家分享她的感受——咱们班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每次组织集体活动,她都尽可能地送上她的肯定——你们真是一群自律的小家伙!
正向标签与反向标签的效果截然不同,但是无论是正向标签,还是反向标签,都在暗示学生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利用好标签效应,为学生贴上正向标签,以积极的暗示引领他们前行呢?
教育的智慧并非简单的几个字,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多看、多思、多用,如此才能够建设好自己所带的班级,让班级充满活力。
当然,一个班主任要想从“管理者”的身份跳出来,是要经过蜕变的,只有经历过痛苦的挣扎,才能将自己旧的思想行为彻底改变,实现从班级管理者到班级建设者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