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健康码:基于“家委和家长关系”重构的思考

作者: 潘连飞

家长健康码:基于“家委和家长关系”重构的思考 0

在一线兼班主任工作几十年,我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真是“做”无止境。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积极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家校社三方有效联动,引导全社会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意见”不仅让班主任了解了家校社合作的底层逻辑,也明确指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意义等。

在家校协同育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除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特别是家长群体之间的沟通,对班级氛围的营造和孩子个体成长的影响是极大的。

一、家委会和家长关系亮红灯

最近,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我碰到了这样一件事:家委会主任跟我提出想辞去主任这一职。原来半个学期下来,班里总有几个家长,说话刻薄。每次家委会组织活动,他们总是质疑家委会的公平性和行动力,让家委们备受煎熬。虽然家委曾与这些家长私下沟通过,但效果不佳。而且一些出劳力的事情,家委在群里发出需要帮忙的呼吁时,几乎没有人回应。到最后,又是家委会的几个人做,似乎家委干事理所当然。时间久了,家委们的积极性降低了,还经常因为班级的事情,和其他家长发生不愉快。

家委会是全班家长的代表,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但并不能代表全部家长的意愿。由于有时家长与家委的想法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在处理事情上容易发生分歧,这使得他们的关系亮起了红灯,直接造成班级事务性工作进展缓慢,这也对班级的凝聚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二、面对家长关系,不断沉思

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根探源,了解原因。经过多方的分析,我们发现,家长与家委会之间普遍存在这些现象。

1.合作目标缺乏一致性

家长与家委会的目标看起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但是双方的目标人群不同。具体而言,家长的目标非常明确,即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及在班级里的成长收获,他们并不关心子女的同学的学业。家委会为整个班级的学生服务,它关注全班学生的学业、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氛围的营造等。

同时,每个家长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但受职业、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当家委执行任务时,部分家长很少从班级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

因此,不完全一致的目标,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家长与家委的合作关系,但会形成隐患,这一隐患会在特定的情境下爆发。而在合作中,这一隐患是对双方信任的巨大挑战。

2.合作缺乏平等

在班级的运行过程中,一些家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自身的教育能力在不断提升,他们会对家委会、学校教育质疑,希望更多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成为班级的助手。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家长与家委会应共同承担责任(属于合作关系),仅小部分的家长认为两者之间是协作的关系。但是,大部分家委认为,两者之间是协作关系,赞成合作关系的家委极少。家委的态度非常暧昧,他们鼓励家长参与,以支持班级工作;但他们反感其他家长的过度参与。家长努力在合作中寻求平等的地位,家委则倾向将自己置于主导地位,控制双方互动的支配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家长与家委的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委托与被委托、管理与被管理的趋势。同时,家委的时间、精力投入较大,他们获得了老师的支持,并在家校合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优势也导致双方的合作关系缺乏平等。

3.缺少执行力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很多班主任有个共识:为班级出谋划策的、践行的,永远就是那几个家委,大部分家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时常出现“问题我提,事情你做,有困难,找家委”的典型的“甩摊子”行为。这种行为,从风险角度来说,最为稳妥,既履行了班级的义务,又没有任何风险。可从班级发展的角度来看,“口号派”不仅不能成事,还容易形成责任在他人,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挥的恶习。

4.合作素养存在差异

家长,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特定的环境下和相处的过程中,热情、活泼、主动型的家长,会积极参与活动;斯文、内向型的家长,往往是活动的跟随者;不自信、社恐型的家长,往往不参与活动。

个性没有对与错,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有自己的表现方式。比如,有些家长在家里能说会道,简直就是个演说家。但换一个环境,在公共场合里,他就特别内向。请问,这个家长是开朗外向呢,还是斯文内向呢?都不是。家长的个性是针对他与这个环境中的人的相处关系来界定的。

三、多向联动,重构家校关系绿码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尝试从多维度寻找规律,探索方法,形成有效的策略。

1.统一目标,体验认同

“人心齐,泰山移”,目标一致,家校同频。在家校合作中,引导很重要。班主任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和本质: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作为成年人,我们要有儿童立场,要进行换位思考,找到培养孩子的出发点、生长点和落脚点。

在班级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好每一次家长会,特别是新生的第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彼此,让大家互相留下第一印象。我会以家长的角色和家长朋友们同频共振,分享自己带娃的各种故事。

同时,我倾向于开体验性家长会,呈现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或者家长育儿的难题。例如,让家长做作业,体验孩子平时写作业的常态;让家长当老师,体验老师看问题的角度;让家长做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2.明确平等,形成共治

如果我们真心希望家委和家长成为教育的合作者,就必须改变双方对地位的认知。在处理家委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时,班主任应明确家委在参与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应明确其他家长在推进家委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班主任要充分认识、承认并尊重家委的自治地位,让家委与其他家长建立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要让其他家长为家委会的正常运转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为家委参与班级管理提供多种畅通的渠道;另一方面,班级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家委的职责给出明确规定,完善家委会运行机制,防止有些家委滥用权力。

3.实践应用,逐步引导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过,皆无用。”如何逐步引导家长参与实践呢?

班中小A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致力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同龄人中,他的孩子在独立自主这方面确实胜于他人。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小A的父母基本上不参与班级活动。但在某些方面却很积极,每每家委商讨问题、征求意见时,他总会在群里“高谈阔论”,有时大家都是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他也要推翻,提出不一样的看法。多次下来,班级家长群的和谐度急剧下滑,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平时,小A的父母不来参加活动。于是,我借用假期的挑战作业打卡的机会,让小A的父亲担任第一小组打卡统计的负责人。

两个月的时间,每周一次,统计好数据并做“报表”,组内孩子没有及时打卡,小组负责人要负责督促,保证上传的内容合乎要求,完成情况直接影响整个小组的考核。他负责的小组,第一周,大家基本上能够按要求做下来;第二周,组内有孩子松动了;第三周,孩子们基本上都放飞自我了……见此情景,我不动声色,只是更加卖力地在负责人群里大力表扬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负责人。此时,他私发微信给我,想推掉组长一职。他觉得这件事很难做,他担心因为自己的管理不善,影响孩子们。听罢,我不动声色,继续以鼓励、肯定为主,邀请家委分享经验,帮助他找到原因,并提供有效策略。

小A的父亲艰难地履行着组长的职责,直到任务完成。经过这件事后,他改变了不少,体会到了家委工作的不易。据说后来,他在家长群里的态度变了,他变得有温度了。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通过引导、培训等,对家长的执行力进行培养,让家委和家长们在实践中建立“友谊”。

4.及时回应,呵护成长

每个家长的能力、素养不同,但都有被人看见、尊重的需要,都想找到自我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在家长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他人的关注和肯定是让他们继续投身班级管理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我们班经常以家校社联营为载体,举行“家长进课堂”活动。活动的举办大多以家委为主,老师协助。慢慢地,形成了一定的框架:确定主题内容—规范授课方式—常态化组织活动—活动开展系统化。有了框架后,其他家长也逐渐参与了进来。家委帮助家长确定好主题,一起磨课。课前准备时,他们会一起预设上课场景、与学生的互动等。

当家长走上讲台时,课堂上,他们更需要台下观众的及时回应(微笑、鼓掌)。当讲课结束时,家委会帮助家长复盘反思。网络直播、家长分享、学生反馈等,让参与者有极大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这些方式激发了家长的内驱力,让活动更加精彩,为优秀班级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创造机会、打造平台,满足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愿望。在每一次认可和肯定中,家委和家长的关系和谐了,他们能为孩子的成长共同使劲。

在家委和其他家长的关系由红灯向绿灯转变的过程中,大家要统一目标,形成共识;教师要赋予家委和家长必要的选择权与参与权,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从而让家长理解、支持班级工作。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乌牛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