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精彩,“融”素养未来

作者: 赖冬兰 汤国美

“跨”出精彩,“融”素养未来0

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是立足语文学科,融通其他学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新思路。其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架构起学生写作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地实践、快活地感受、轻松地写作。笔者以小学单元习作为例,从行动框架、策略探析、行动意义等几个方面对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依标扣本,搭建习作框架

1.聚焦核心素养,创设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指出,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创设真实的写作任务情境(如组织实践活动、模拟真实场景、VR体验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素材,用文字表达真实感受;教师要围绕习作主题,设计跨学科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完成习作任务。

在进行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时,教师要基于“新课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多元化跨学科主题。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时,为了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校园的植物园,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株植物,感受它们独特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轻轻触摸枝干、树叶,嗅一嗅花儿散发的淡淡清香。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植物世界,与植物进行一场心灵对话,让植物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成为他们笔下的主角。

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写作任务和真实的生活体验,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从而让他们真挚地表达情感,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2.整合学科知识,精准定位习作目标

在推进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时,教师从语文学科的视角出发,创造性地整合其他学科内容,对项目任务进行重新设计,将各科教材内容相互融通,提炼出整合后的学习目标。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写观察日记》,习作关联科学及劳动实践学科,经过集体备课,我们确定的习作教学目标如下:①学生能运用基本的观察方法(对比观察、连续观察等),记录观察对象的特征;②学生能注意到细节,并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③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规律;④学生能用准确、连贯的语言描述观察对象的特点和变化过程,并表达个人感受和思考。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3.搭建学习支架,小组合作分解项目

教师根据真实的写作情境和明确的写作目标,设置一个具有驱动力的核心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任务,教师要分解项目活动,确保学生能在明确的指引下,逐步掌握习作技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爬山虎的脚》的课后题中的资料袋指出,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它提供了两种记录观察的方式,一种是图文结合,另一种是表格。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描述植物生长的过程,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记录单(如图1所示),既让学生全面、简洁地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又为学生后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教师先对项目任务进行细致分解,方便学生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自主安排个人的学习进度。

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小组内的任务分工,确保每项任务都有专人负责,每名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以此避免部分学生被边缘化的现象,确保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4.立足核心活动,灵活设计项目评价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并为此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方针,旨在通过整合教学、评价与反馈等环节,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要制定清晰明确的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评价方案,对习作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调控,让评价贯穿于各个学习环节中,确保习作教学的连贯性和针对性。此外,为了更全面地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还可以引入习作评价量表。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教师要聚焦核心素养,积极创设情境,精准定位习作目标,搭建学习支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解项目,从而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制定项目评价方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如图2所示)

二、深度构思,习得技巧,进行策略探析

在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引导他们“我手写我心”。

1.跨学科主题的选择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选择主题,从而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项目为例,其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和应用文体等几大板块(如表1),在进行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时,教师应选择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跨学科主题。

2.教师协同备课

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研讨,明确跨学科习作教学的目标、内容,制订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教学计划。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涉及科学、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和其他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备课组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对本次研讨的备课主题、准备、目标和基本步骤等做集中阐述。在讨论环节,语文教师分小组与科学老师商讨并选择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项目,与美术教师讨论怎么通过画来展现实验过程,与信息技术教师讨论怎样教会学生拍摄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在前期的备课中,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资源,从而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实践性的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可以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反思,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重视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组建团队,分组合作,共享资源,交流心得,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创设多元化教学场景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社区、家庭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跨学科习作环境;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开展多元化评价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跨学科习作过程中的表现,结合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跨学科习作能力。

三、整合提升,重视实践,凸显项目价值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鼓励学生将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并在真实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运用,其独特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整合:从碎片到整体

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改变了以往零散、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通过系统性整合,将单元习作内容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完整的学习结构中串联知识技能,通过项目的推进和多元选材,实现创新和个性化表达。

2.连贯互动:从孤立到协同

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注重学习目标的连贯和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体验与习作表达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科知识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习作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开放探索:从局限到拓展

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开放和融合的教学视野。教师在项目实施、课堂互动、评价及成果展示等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索未知领域。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习作成果更加丰富、多样。

4.全面发展:从提升技能到提升素养

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对单元习作进行整体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习作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这是在同册教材第一单元的“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要求上的延伸与拓展,因此,可以确立“小实验大发现”为本次项目化跨学科习作的主题。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首先,各个小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选择自己想做的实验,并动手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填写实验记录单,为后期写作提供素材。其次,各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实验原理,分享心得收获。最后,其他小组根据汇报评分表对分享小组进行打分并提出改进意见。在前期的实验操作和分享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验过程按顺序画下来,为自己的习作配图。

总之,小学项目化跨学科习作教学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推进习作教学,明融合路径,学“取材、构思、评改”之法,生成“习作系列成果”,寓教于乐,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了儿童习作的生命化表达。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附属蓉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