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想象世界,探寻想象策略

作者: 肖志清

走进想象世界,探寻想象策略0

【设计理念】

《宇宙的另一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为习作单元,以“大胆想象”为核心,旨在引领学生深入想象,领略想象的无穷魅力,并鼓励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想象,并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解锁作者的“想象密码”,寻找读写结合的“金钥匙”,在想象与表达中增强对美的感知,激发创新思维与创造潜能。

【教学目标】

1.认识“淌、秘”等生字,会写“宇、宙”等生字。

2.梳理课文内容,能说出宇宙另一边的秘密,感受“我”大胆而奇特的想象。

3.探究想象密码,能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与同学交流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体验大胆想象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梳理课文内容并探究“想象密码”,自主展开奇妙的想象,体验大胆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主题,指导写字

师(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将走进第五单元,单元导语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家一起读。

生: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师:的确,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穷的。本单元,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师:第一站,让我们去宇宙的另一边看看。“宇宙”二字是本课要学的生字,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宇宙”二字,讲解书写要点,生书空练习)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笔者通过揭示单元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引导学生明确单元学习重点,为后续单元整组学习指明方向。在指导书写环节,笔者通过范写“宇宙”二字,指导学生掌握书写技巧,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二    寻找宇宙秘密

(一)明确学习要求

师:在作者的想象里,宇宙的另一边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宇宙另一边的秘密。请大家齐读学习要求。

生(读):课文中的“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学习提示。

(师出示学习提示)

师:温馨提示,找到一个自然段就做上一处标记,并试着概括。

(全班讨论交流,概括出关键词:城市、另一个我、自然现象、事物、课堂)

(二)发现作者的想象路径

师:作者想象时,逐渐在脑海中构建起宇宙另一边的世界。

师:根据书里的内容,我们知道,作者先想到了——

生:城市。

师:接着是什么?

生:另一个我。

师:然后是什么?

生:自然现象。

师:还有什么?

生:事物。

师:到了第二天早上,想象又飞进了——

生:课堂。

师:是呀,只要你敢于想象,想象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师出示城市手绘图,逐步呈现作者所构想的宇宙另一边的样子)

(三)感知“熟悉”

师:大家聚焦作者想象的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内容让你感到特别熟悉。

生:我觉得“自然现象”让我感到很熟悉,比如“今天天气阴沉沉的”就是自然现象。

师:是的,自然现象是我们日常看到的。

生:我对“课堂”很熟悉,我们现在正在上课。

师:是的,课堂学习是我们正在经历的。

生:“城市”也不陌生,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城市里。

师:是的,城市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发现了吗?作者想象的对象都是我们熟悉的,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师板贴“熟悉”)

师:这些熟悉的内容是怎么变得奇妙的?奇妙之处又在哪里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解锁作者的“想象密码”。

(师板贴:奇妙)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指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寻找“秘密”的同时,也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有效梳理。作者的想象虽然天马行空,但并不杂乱无章。当学生发现作者的想象都是关于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时,他们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想象来源。

板块三 解锁“想象密码”

(一)密码一:反着想

1.想象画面,感受奇特的想象

(自由朗读第2~5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哪些画面让你们感到奇妙?选择一处说给大家听。

生:我觉得第5段的事物描写最奇妙。

(师出示课文第5段的内容)

[在宇宙的这一边,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在宇宙的另一边,它会不会像花朵一样开放,或者像人一样行走?]

生:我仿佛看到石头在雨水的滋润下开出了小花朵。

师:画面真奇妙,说得也特别生动。还有谁也关注到了这一方面?

生:我觉得石头花里面是灰色,外面是白色。石头比较重,所以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

师:两个同学关注的是同一段文字,却想象到不同的画面。请同学们继续大胆想象,这石头也许还像……

生:宇宙另一边的石头也许还像小鸟一样会飞翔。

生:我觉得宇宙另一边的石头也许还会长出嘴巴,能给小花提供养分。

师:有意思,把自己的想象和课文中的想象联系起来了。来,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第5段)

师:大家还关注到了什么神奇之处呢?

生:我想分享第4段的奇妙想象。在宇宙的另一边,烈日炎炎的夏天竟然下起了茫茫大雪。

师:天上是烈日,可空中却飘着白雪,确实非常奇妙。

生:我觉得“另一个我”也挺奇妙的,宇宙这一边的“我”和宇宙另一边的“我”做着完全相反的事情。比如,当“我”在气喘吁吁地爬楼梯时,而另一个“我”却在开心地下楼梯。

2.发现“想象密码一”

师:真是太奇妙有趣了。读着读着,你们发现了作者是怎么想象的吗?

生:反着想。

师:同学们解锁了第一个“想象密码”。

(师板书:反着想)

(二)密码二:组合想

1.自主探究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作者描述的“宇宙的另一边”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人、事、物,都是我们熟悉的,这些熟悉的内容被作者“反着想、反着写”,就变得很奇妙了。

师: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8、9段,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课堂上熟悉的加法、乘法以及作文,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又有哪些变化呢?

(生自由朗读第8、9段)

2.列出数学算式

师:请大家找出藏在段落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谁来挑战加法?

生:“大地万物”加上“一场大雪”等于“一片白茫茫”。

生:“大地万物”加上“一场大雪”又等于“无数孩子的节日”。

师:加法找到了,乘法呢?

生:“早春二月”乘“竹外桃花三两枝”,再乘“春雨贵如油”,等于“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又等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最后等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探究加法中的“组合密码”

师: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两个自然段。那加法、乘法究竟奇妙在哪?我们一起来探究,先来看加法。

生:我觉得宇宙另一边的加法是用场景相加。

师:这样的加法确实奇妙。继续探究,你们看,加数与和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生:因为大雪是白色的,所以白雪覆盖下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生:大地被大雪覆盖,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孩子们可以出门堆雪人、打雪仗,这对他们来说,就是盛大的节日。

师:说得太棒了,这就是加法的奇妙所在呀!大家试着读出这份奇妙,读出内在的联系。

(生读第8段)

师:这样神奇的画面想看吗?

生(齐声):想。

(师出示图片,生读加法算式)

师:你们看,一个是景物,一个是数学符号,作者却将这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

生:联系起来了。

师:太棒了,大家解锁了第二个“想象密码”,我们可以概括为“组合想”。

(师板书:组合想)

4.自主探究乘法中的“组合密码”

师:这是加法中的组合,那乘法中的组合呢?

生:作者将景物、诗句相乘。

师:这是乘法中的组合。那你发现了因数与积之间的关联吗?

生:“早春二月”指春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指的是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春雨贵如油”指珍贵的春雨,所有内容相乘就是诗句描绘的春天的景象。

师:再相乘又是怎样?

生:春天来了,柳树也长出了新的枝条,像绿丝带一样,正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孩子们一放学就跑到外面放风筝。

师:这样的画面奇妙吗?

生:奇妙。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春天。

(师播放视频,生欣赏春景)

5.初试身手

师:这是加法和乘法中的组合想,咱们也来试试。老师先说一个事物——房屋,谁来找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事物。

生:滑板车,将房屋和滑板车组合。

师:组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滑板车在房屋的下面,想去哪里,就滑去哪里。

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梦想。

生:房屋还可以和翅膀组合,想去哪里,就飞去哪里。

师:真奇妙。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可以充分感受作者丰富、奇妙的想象,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大胆想象,为后续的单元习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作者的“想象密码”。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想象画面、深入探究,最终领悟并掌握作者是如何设置“想象密码”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有效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板块四    创想宇宙奇景

(一)明确评价标准

师:接下来,我们就尝试运用这些想象密码,想象宇宙另一边的景象。

师:可以怎么想呢?老师建议,可以顺着文章的内容继续想,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想象,大家发挥想象时可以参照下方评价表要求。

(二)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同桌交流,互说互评)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上来分享。一个说,一个评。

生:在宇宙的这一边,是猫抓老鼠;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会不会是老鼠追着猫跑呢?

师:同桌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可以得四颗星。他选择了“反着想”这个密码,而且想象也特别有趣。

师:的确,这样神奇的景象相信大家都没见过。还有吗?

生:我想的是花和狼的组合。在游乐场里,花会发出狼的叫声,叫声越大,花的香味就越浓,就越吸引游客。